初学《传习录》之浅见二十八

是非自在人心

先生曰:“孔子有鄙夫来问,未尝先有知识以应之,其心只空空而已;但叩他自知的是非两端,与之一剖决,鄙夫之心便已了然。鄙夫自知的是非,便是他本来天则,虽圣人聪明,如何可与增减得一毫?他只不能自信,夫子与之一剖决,便已竭尽无余了。若夫子与鄙夫言时,留得些子知识在,便是不能竭他的良知,道体即有二了。”

    是非自在人心,只是被蒙蔽或不信而已。圣人也不是万能,但因良知通晓,能给人自信帮人明辨是非。

教化恶人

先生曰:“‘蒸蒸乂,不格奸’,本注说象已进进于义,不至大为奸恶。舜征庸后,象犹日以杀舜为事,何大奸恶如之!舜只是自进于乂,以乂熏蒸,不去正他奸恶。凡文过掩慝,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谪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舜初时致得象要杀己,亦是要象好的心太急,此就是舜之过处。经过来,乃知功夫只在自己,不去责人,所以致得‘克谐’。此是舜‘动心忍性,增益不能’处。古人言语,俱是自家经历过来,所以说得亲切,遗之后世,曲当人情。若非自家经过,如何得他许多苦心处?”

教化恶人,首先要了解恶人的心理,然后才能采取适当的方法。否则欲速则不达。凡文过饰非,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谪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功夫只在自己,不去责人,所以致得‘克谐’。

自己参悟

先生曰:“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

自己悟透的体会深刻,当然一了百当。别人点化的,不一定理解掌握,还需要消化的过程。

静心

“今人于吃饭时,虽无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心也有惯性,所以要经常静坐、静心。心不动,万物皆静。道理自明。宛如缸底之月,水静 ,则见月本样;水动,则月模糊不见。

乐以化人,书以智人

“琴瑟简编,学者不可无。盖有业以居之,心就不放。”

两大法宝:书籍和音乐。乐以化人,书以智人。

良知已明

“‘所恶于上’是良知,‘毋以使下’,即是致知。”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上级的无礼让我讨厌,将心比心,我对下级不要无礼。语出《大学》: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即便是上级,因为其行为让自己讨厌,说明其为非,良知已明;即便是下级,因为良知已明的道理,自己不让上级的非加之于下级,这是良知的发挥运用,也就是致良知。良知的知与行合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017-05-24 华杉 【先生曰:“孔子有鄙夫来问,未尝先有知识以应之,其心只空空而已:但叩他自知的是非两端,...
    郁萍阅读 6,579评论 0 1
  • 【先生曰:“孔子有鄙夫来问,未尝先有知识以应之,其心只空空而已:但叩他自知的是非两端,与之一剖决,鄙夫之心便已了然...
    华杉2009阅读 5,349评论 2 6
  • 先生曰:“孔子有鄙夫来问,未尝先有知识以应之。其心只空空而已。但叩他自知的是非两端,与之一剖决,鄙夫之心便已了然,...
    宁静__致远_阅读 3,474评论 0 2
  • 每一个人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突如其来的 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有可能是临时决定的几个小选择 做了那么多的项目,总有自己的...
    许世挺阅读 845评论 0 0
  • 在听了侯捷大师的课程之后,刚开始还不是很习惯,由于之前学习C语言印象很深,之前对于C++也只是了解。所以,听过C+...
    eb51589b1211阅读 1,87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