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明嘉靖时,江西俞公讳①都,字良臣。多才博学,十八岁为诸生,每试必高等②。年及壮,家贫,授徒。与同痒生③十余人结文昌社,惜字④、放生、戒淫、杀口过⑤,行之有年。
前后应试七科,皆不中。生五子,四子病夭。其第三子甚聪秀,左足底有双痣,夫妇宝⑥之。八岁戏于里中,遂失踪,不知所之⑦。生四女仅存其一。妻以哭儿女故,二目皆盲。公潦倒终年,贫窘益甚。自反⑧无大过,惨膺天罚。年四十外,每岁腊月终,自写黄疏⑨,祷于灶神,求其上达,如是数年,亦无报应⑩。
[注释]①讳:旧时指已故帝王或尊长的名字。②高等:科举学术语言,指举官选士中,政绩学业获优良者。③同痒生:指在同一所学校里就读的人;同学;同窗。④惜字:尊敬经书典籍、敬惜字纸等。⑤杀口过:消除口业。口业,指妄言(谎言、错误的说法等)﹑恶口(恶语等,详宋朝洪迈的《容斋随笔·大集经六十四种恶口》)﹑两舌(搬弄是非、离间他人)和绮语(令人产生邪思的言语、花言巧语等)。⑥宝:珍爱。⑦之:往;去。⑧自反:反躬自问;自我反省。⑨黄疏:这里指祭拜灶神时焚化的祝告文。⑩报应:回音;相应的结果。
[译文]明朝嘉靖年间,江西有一位俞公,名都,字良臣。俞公多才博学,十八岁就成为秀才,每次考试成绩优良。他人到中年家境仍然不好,以教书为生。他与十几位同学组建了“文昌社”,旨在倡导、力行《文昌帝君阴骘文》的教诲:尊敬经书典籍、敬惜字纸;戒除宰杀,赎取各类被捕动物放于山林池沼;戒除邪淫;消除口业;等等。他这样做已经很久了。
俞公前后参加七次科举考试,都没考中。生了五个儿子,有四个儿子因病夭折。他的第三个儿子十分聪明,左脚底有两个痣,夫妇俩十分珍爱这个儿子。这个孩子八岁时在街坊上玩耍,竟然下落不明,不知道去哪里了。生了四个女儿,也仅存活一个。他的妻子因儿女的缘故,哭瞎了双眼。俞公一年到头失意潦倒,家庭越来越贫困窘迫。他自我反省,觉得自己并无大过失,却惨遭上天的惩罚。四十岁以后,每年除夕这天,他自己都要写一篇祝告文,在灶王爷前祷祀,祷求灶王爷将祝告文上报玉皇大帝。这样连续做了几年,也没得到回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