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夹谷之会”上表现神勇,不仅痛斥了齐景公的不端行径,而且使鲁国的一些领土失而复得,其可谓光彩照人,然而他也做过一件不怎么光彩的事情,这便是诛杀少正卯。
少正卯是鲁国的大夫,其学识渊博,能言善辩,是位“网红达人”,他信奉法家思想,也曾开办私学,并且学徒众多,就连一些孔子的学生也翘课跑去少正卯的学堂听讲,令孔夫子颜面尽失,大为光火。孔子担任司寇主政鲁国司法工作后的第七天,便杀了少正卯,所以有公报私仇之嫌。
子贡等人对老师的做法也大为不解,质问孔子原由,得到的回答是少正卯有五宗罪:“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大概意思是说他德不配位、以非为是、蛊惑人心,依据这些理由而治人死罪难免有些牵强,因此孔子谦谦君子的光辉形象大打折扣。后世诸多大儒像南宋的朱熹,对此事多有质疑,主要理由是作为克己复礼倡导者的孔夫子不可能做出如此不伦之事,但人无完人,圣人偶有匪夷所思之举也未可知。
上世纪那场轰轰烈烈的“批林批孔”运动中,“少正卯之死”成了投向孔子的长矛,在宣传画中言说:“公元前498年,孔老二充任鲁国代理宰相不久,立刻下令逮捕少正卯,强加给他五大罪状:一、通古今之变,是个危险分子;二、不走正道,实行革新;三、花言巧语,鼓吹革新道理;四、丑化奴制;五、宣扬反对奴隶制的道理。”“少正卯与孔老二的斗争,揭开了先秦时期儒法斗争的序幕。孔丘杀害了法家先驱少正卯,但扼杀不了少正卯所倡导的革新思想。”
读来颇觉滑稽,历史果真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为其描眉画眼。而且还有一件事令孔子耿耿于怀,即是“堕三都”。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各诸侯国早已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而各国的氏族大户也多有僭越行径,像鲁国大夫季氏就举办了只有天子才可享用的“八佾之舞”,孔子对此极为愤慨,怒道:“是可忍,孰不可忍!”鲁国的三位上卿还各自建造了超越规制的城堡,这就是有名的“三都”。
孔子为了推行周礼,维护等级制度,提出“堕三都”的举措,要摧毁那些违章建筑,也得到了鲁定公的支持。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他遇到的阻击极大,三个权臣不仅财力雄厚,并且掌管着大部分的鲁国军队,最终孔子只拆了“两都”,虽说此举有力打击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可也为其在仕途上被炒鱿鱼埋下了伏笔。
读罢第十二章,我深感儒家所标榜的礼法不过是件华服而已,光鲜亮丽的外表仅是糊弄人的画皮,里面的败絮残棉不堪入目。一切的政治主张都是利益的化身,或暗含一己之私,或代表着一个团体和阶层的权益,哪有绝对的公正、公平?愚民可有,自愚当无。
2025.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