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天下(1527)读《何以孔子》笔记之十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体系,孔子也视其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以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他的仕途之路并不顺遂,《何以孔子》的第十一章讲述了孔丘从政的前半段,其也曾辉煌一时。

    仲尼20岁时在鲁国贵族季氏手下当了一名管理粮仓的小吏,算是初涉政事,由于他核算得当、账目清楚、计量准确,后来升为负责畜牧的乘田。在古代,官和吏是两个迥异的概念,官由朝廷委任,具有决策管理职能,而吏属于地方官员聘用的“合同工”,没有品级,且只能从事具体事务的执行工作。所以说这一时期,孔子并未当官。

    直到他51岁时才正式步入仕途,由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是管理中都一地的县长。于是,孔子便把这里作为实现自己治国理念的试验田,实行了一系列的革新举措,诸如“长幼异食”,让老人和孩子都能吃饱、吃好;“强弱异任”,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分配差异化的任务;“男女别途”,强化男人与女人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如男主外、女主内;“不封不树”,即不修大坟头,不在墓地植树,以求节俭。

    孔子的改革成效卓著,仅一年后中都便呈现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祥和局面,周围各地纷纷效仿,鲁定公闻讯后聘请孔子为掌管土木工程事务的司空,很快又擢升他为司寇一职,负责司法与外交。他理应是鲁国的二把手,可实际上由于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个大族首领位高权重,孔子在朝堂上只能算五号人物。但他仍尽心竭力地辅佐君王,并在“夹谷之会”上大放异彩。

    鲁国与齐国互为近邻,可齐国无论是在疆域上,还是在GDP方面都遥遥领先于鲁国,齐桓公还是“春秋五霸”之首,此时的齐景公也有称霸一方的图谋,就想拉拢鲁国作自己的小跟班,而鲁国也想抱其大腿,寻求齐国的庇护,两国各取所需一拍即合,于是在夹谷搞了一次会盟,孔子陪同鲁定公一同前往。

  可在现场齐景公甩大牌,有意羞辱鲁国,派蛮族士兵跑到盟坛上狂欢乱舞,还让娼妓和侏儒在周围嬉戏逗乐,一心要克己复礼的孔子当场即勃然大怒,他斥责齐君道:“他们是干什么的?两国国君在此友好会盟,却让这些上不了台面的人来群魔乱舞,你还怎么能号令诸侯?”这话戳中了齐景公的软肋,他立马态度大变,老老实实地坐到会盟桌前。孔子乘胜追击,向齐国索要之前侵占的鲁国领地,景公为了落个好口碑,也只得答应下来。

    孔子以一己之力改写了弱国无外交的历史,弱小的鲁国在强齐面前毫不示弱,展现出泱泱礼仪之邦的磊落风范,甚至重拾丢失的领土,大获全胜,孔子居功至伟,这也成了他仕途中的高光时刻,此后不久其便淡出政坛,原因何在?且看下章分解。

    2025.7.1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钱穆在说到孔子仕鲁的时候,有这样一句准确的概括:在鲁君臣既有起用孔子之意,孔子亦翩然而出。虽然开始只是一个中都宰,...
    孔孟之乡阅读 5,366评论 0 0
  •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周王室名存实亡,周礼也被束之高阁,无人理会。孔子则主张:君王应多施“仁政”,通过“克已...
    忆故阅读 643评论 0 5
  • 作者:冯国超 孔子周游列国 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的帮助下,大败楚国,声势很大,连中原一些大国都受到威胁,首先受到...
    姜显威阅读 4,461评论 0 0
  • 家世渊源 孔子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叫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与颜姓家的女儿野合...
    chenge微博谈阅读 6,702评论 0 16
  • 读完本文约需30分钟 各位好,我们今天为大家讲解钱穆先生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孔子传》。 熟悉我们的人都知道,孔...
    那个四月阅读 4,185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