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天下(1524)读《何以孔子》笔记之八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那何为仁呢?颜回曾就此向孔子请教,得到的回答是:“克己复礼为仁。”即克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或约束自己不符合礼义规矩的言行举止,以恢复周礼,而周礼的形成与周公密切相关。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所以被称作周公,或周公旦。周公是西周的开国元勋,被封到山东曲阜作首任鲁国国君,但由于周武王死后继任者周成王年幼,他只好留在都城镐京辅佐幼主,让儿子去了鲁国,而周公便成了西周的实际掌权者,国家的大政方针皆出自他之手。

    周公旦非常勤政,且求贤若渴,即使吃饭时听说有贤才求见,他都会忙不迭地吐掉嘴里的食物出去迎接,因此周朝初期政治清明,国泰民安,曹操赞其:“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特别重视典章制度建设,著有《周礼》一书,构建起庞杂的等级秩序和礼乐体系,对祭祀、丧葬、征伐、外交、庆典等仪轨都有详实的规定。比如,只有天子可以在庆典活动中使用八佾,就是八横八纵六十四人的演奏方队,而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

    周礼的推行使得周朝秩序井然海晏河清,因此孔子对周公顶礼膜拜,奉其为神明,他晚年时常慨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周公简直就是孔夫子的“梦中情人”,而他一生更是魂牵梦绕于周礼,因何至此呢?

    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期早已礼崩乐坏,很多规矩被置若罔闻,像鲁国的卿大夫季孙氏竟然僭越使用八佾之舞。孔夫子对此痛心疾首道:“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其如此大动肝火,源于季孙氏破坏了君君臣臣的封建礼法,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根基,而孔子正是传统礼教的忠实卫道士,这或许与他心心念念的贵族血统有关。孔子的父亲是鲁国的大夫,他便始终以贵族之后自居,其骨子里充斥着誓死捍卫封建道统的潜意识。如果圣人得知后世泥腿子出身的陈胜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时,定会顶破棺材板怒斥:“没有教养的畜生!”

  可历史的长河并未按照孔子所希冀的那般流淌,而是裹挟着黄土杂尘奔腾不息,将他的周礼情结冲得七零八落。孔圣人的仁政思想又是如何细分的呢?我们该如何解读?下一章将做详细介绍。

    2025.7.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