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又进入了学生的毕业季,有关“束脩六礼”的新闻也屡见报端,即学生赠送老师六种礼物:猪肉、芹菜、莲子、红枣、桂圆、红豆,分别寓意感谢师恩、业精于勤、用心良苦、早日高中、启窍生智、鸿运高照。这种礼节源于古代的“束脩之礼”,束脩指十条肉干,用来交学费。孔子曾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圣人的生活也离不开物质基础作保障,但他教学的收费标准并不统一。
孔子在而立之年创办了我国第一所私立学校,开始收徒讲学,授课内容除了礼、乐、射、御、书、数“小六艺”之外,还重点讲述“大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诗》指《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书》即《尚书》,为记载上古时期政治文献的古籍;《礼》一般指《周礼》,它系统规范了社会等级与行为准则;《乐》是业已失传的《乐经》,内容涉及音乐理论与教化功能;《易》即《周易》,包含哲学占卜思想,后成为儒家重要经典;《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
从这些教学内容可以看出孔子学问之深,他所掌握的知识已涵盖了几乎所有当时的人文科学门类,既有历史,也有诗歌,还有音乐,以及礼仪规范等等,难怪孟子对其佩服得五体投地,赞道:“自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然而孔子招收学生时并未进行入学考试,生源更是五花八门,如孟懿子那般的贵族子弟,颜回这样的穷苦孩子,以及商人子贡,甚至还有盗贼,而他们的聪慧程度和领悟速度更是千差万别,那孔子如何做到有教无类的呢?
核心便是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禀赋区别对待。一次课后,子路问老师:“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吗?”孔子慢条斯理地回说:“你得先去征求一下父亲和兄长的意见。”随后冉有也提出相同的问题,可圣人却说:“应该立刻去做!”公西华大惑不解,询问老师为何对类似的问题做出迥然不同的回答,圣人笑道:“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就鼓励他临事要果断。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做到三思而行。”
孔子对弟子的情况了如指掌,所以才能区别对待,而他收取费用也是因人而异,家庭条件差的意思意思就行,豪门子弟则要多交些,甚至要提供赞助。在经济自由的前提下孔夫子才可人格独立,从而进一步推行主张、干预社会、宣介思想、实现理想,由此逐步确立起儒家思想体系。任何将孔丘神圣化,把他奉为不食人间烟火的鼓噪者,不是傻,就是坏。
眼下方兴未艾的送“六礼”之风或许也该适可而止,过分的宣扬便背离了尊师重教的初衷,大有哗众取宠博人眼球的味道。成功、成才方是对恩师的最高回馈,岂是一条猪肉所能企及的?礼之礼在才不在脩,才之才在德不在秀,德之德在舍不在得,舍之舍在度不在佛。
202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