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单纯”---精读《僧侣与哲学家》完结篇(上)

发红包.jpg
(一) 说说发红包

发红包这件事,尤其是在同辈之间发红包,是一个游戏行为还是一个慈善行为?有人期待收红包,有人愿意发红包。在期待和愿意之间,因为个体不同,牵涉的念头就有无数种。对于发红包的人,这是一种舍,对于收红包的人,这是一种施。
首先要肯定,完全出于付出的意愿应该是有的。然后再来看看僧侣马修的观点。他认为:如果要完美,任何付出应该完全不期待任何回报,不期望任何称赞或感谢,甚至不应该有任何积功德的概念。 如果要成为真正的功德,甚至于智慧的泉源,施舍的举动必须免于三种观念:①相信主体真正存在,也就是付出的一方;②相信对象的存在,也就是接受礼物的一方;③相信行为的真正存在,也就是给予本身。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三种观念看起来理解是没有任何问题。问题在于,我、你、礼物都存在了,还有什么问题。答案是:动机。发这个红包的动机,做出这个行为的动机。真正的给予是通过一种纯净的动机,完全没有任何执着。所以虽然马修的观点有点迂回,但从动机出发也可以理解。
再来,发红包除了是发放者的个人意愿之外,还是一种习俗的体现。年节聚会,面对七大姑八大姨以及孩子们,你得表示表示。这个时候,发红包的行为本身遵循的是文化影响还是心灵传统?
你看,佛学总是在提问。重要的是提问,以及提问之后的思考,而不是答案。

(二)好奇心与创意

有人说,未来是创意者的世界。创意的一大特性是新奇,对新事物的好奇。好奇心的确是创造的来源之一。但是新奇意味着什么?喜新厌旧真的是我们的本性嚒?

马修认为,新奇无绝对。一方面,被新奇事物吸引有一个好处:即造成想要寻求基本真理的欲望,去探索心之深处,以及世界之美。

但是,另一方面,迷上新奇和不同的事物是内在贫乏的反映。因为离快乐极远,所以要在它之外的地方使劲找。
然而,新奇之新,不仅在于事物之外,还在于事物之内。正如佛法所提倡的,救赎是在时间之中,不是在时间之外。所谓新,指的是当下、此刻清晰的觉察性,觉察到心之深处,世界之美。而这种深美,不在过去,亦不是在未来。
就这一点来说,不去追求新奇其实对人来说没有什么损失。相反重要的事情应该是:随时准备好去面对新状况。如何面对?心灵生活。
心灵生活可以让人们能够发现单纯,让大家不为取得一些不真正需要的东西而继续折磨自己;让心单纯化,立足当下。单纯不是天真,就是字面上的单且纯。

由此可以看出心灵生活的重点在于:如何在现在体验所教导的,了解如何去运用生命各种好和坏的状况,处理心中兴起的各式各样的念头,了解这些念头所产生的连锁反应,以及如何从这个过程中解放自己。

这就是所谓立足当下。而真正的创新在于行动者知道如何运用生命中的每一个当下,来完成自己锁定的目标。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对未来有所相信,有所秉持,有所期待,带着一点点理想化的色彩去做事,这样的人生不但更光明,而且更有趣。 幸福是种情感...
    心若止水333阅读 937评论 0 0
  • 柒柒77777阅读 780评论 0 0
  • 1/15 影响力是一种顺从心理,它大致上可以分为六个基本类型(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 影响...
    Hungry2Foolish阅读 3,793评论 0 0
  • 面對失敗是贏的第一步,晚安(´-ωก`)晚安,2016年的最后一周-Merry cheristmas (* ⁰̷̴...
    L不慌不忙阅读 83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