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不仅为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绘制了清晰蓝图,更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协同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的核心层面,为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一高科技集团热切关注全会盛况,以全会精神为行动指南,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探索教育变革新路径,力求在时代浪潮中实现突破与跨越。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团结奋斗,“十五五”期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将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强国建设必将取得突破性成就。
一、时代坐标,承前启后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地缘政治冲突不断,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世界之变相互交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阶段,我国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对科技创新的依赖、对教育质量的期待,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背景下,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成为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重要锚点——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十五五”时期的教育发展承载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使命。
从时间维度看,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横跨“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三个五年规划,形成了循序渐进、梯次推进的战略布局。其中,“十四五”时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筑基期”,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初步构建了现代化教育体系的框架;“十五五”时期则是“攻坚期”与“突破期”,需要在前期基础上夯实短板、全面发力,既要解决教育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又要为“十六五”时期实现教育强国目标奠定胜局;而“十六五”时期将是“收官期”,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从“基本实现”迈向“全面建成”。可以说,未来十年是建成教育强国的决定性十年,“十五五”这五年更是关键中的关键,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2035年远景目标的实现成色。
从战略逻辑看,“十五五”教育发展的核心在于“系统性变革”。不同于以往侧重局部领域的调整,此次规划强调以整体思维推动教育改革——既要衔接“十四五”时期的成果,如“双减”政策的深化、教育数字化的初步探索等,又要应对新挑战,如人工智能对教育形态的冲击、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人口结构变化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等。这种系统性变革,要求教育发展不仅要“补短板”,更要“锻长板”;不仅要“保公平”,更要“提质量”;不仅要“守根本”,更要“谋创新”,最终实现教育与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为国家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
二、科技优先,产业引领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将“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作为重要举措。这一表述背后,折射出我国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向——从“十四五”时期的“科技创新优先”,转向“十五五”时期的“产业创新引领”,而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主动适配这一转向,为战略落地提供核心动能。
回顾“十四五”规划,公报将“科技创新”列为首位,强调“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彼时,我国正处于科技创新“追赶超越”的关键阶段,需要通过强化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构建自主可控的科技体系。因此,教育领域重点推进了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强了高校科研平台与企业的合作,初步形成了“科技-教育”联动的格局。
进入“十五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已逐步跻身世界前沿,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此时,战略重心自然从“技术突破”转向“成果转化”,从“科技自立”转向“产业自强”——即通过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将实验室里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上的“新质生产力”,进而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这一转向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不能再局限于“培养科技人才”,而要转向“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教育与科技、产业的结合,不能再停留在“合作层面”,而要迈向“一体化发展层面”。
具体而言,这种“一体化”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体化,教育体系需根据产业升级方向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例如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需求,加强储能科学与工程、智能车辆工程等专业建设;针对人工智能产业需求,推进“AI+教育”“AI+专业”融合,培养既懂技术又懂产业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创新链条的一体化,打通“高校科研-企业转化-市场应用-教育反哺”的闭环,让高校成为企业的“创新源头”,企业成为高校的“实践课堂”,例如鼓励高校与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产业学院,将企业的技术难题转化为高校的科研课题,将企业的实践项目转化为学生的实训内容。三是资源配置的一体化,推动教育资源、科技资源、产业资源的跨领域整合,例如将政府的科研基金、企业的研发投入、高校的教育经费统筹使用,向关键产业领域倾斜,形成“资源-产业-人才”的良性循环。
三、技术改造,深刻变革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这一要求为“十五五”时期教育创新划定了重要赛道。“AI+教育”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更不是用机器替代教师,而是一场关乎育人本质的深刻变革——它重新定义了“教”与“学”的边界,重塑了教育生态,也对教育工作者、教育企业、教育管理者提出了全新挑战。
从实践层面看,当前“AI+教育”已从“概念探索”进入“深度应用”阶段。在“教育强国”战略纵深推进与人工智能技术爆发式发展的双重驱动下,一高科技集团凭借二十年教育深耕经验,探索“技术+场景”双轮驱动模式,为教育数智化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一高科技集团集团以“聚焦双减双升,促进人机协同,引领智慧教育,服务教育强国”为使命,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育科技服务及供应链管理全链条。
但“AI+教育”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一,技术伦理风险。人工智能的算法偏见可能加剧教育不公,例如基于历史数据的推荐系统可能让弱势群体学生错失优质学习资源;其二,育人本质迷失。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导致师生互动减少,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与价值观培养,违背“育人为本”的教育初衷;其三,区域发展失衡。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在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技术应用能力上存在较大差距,可能进一步拉大教育差距。
对此,“十五五”时期推动“AI+教育”需坚守三大原则:一是技术向善,将伦理审查贯穿于AI教育产品的研发、应用全过程,建立算法透明机制与数据安全保障体系,防止技术滥用;二是人机协同,明确AI的“辅助”定位,将教师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情感关怀与创新能力培养;三是均衡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数字化的投入,通过“东数西算”“名校网络课堂”等举措,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区域差距。
四、展望“十五五”,书写新篇章
“十五五”时期,是中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系统性转变的关键五年。在这五年里,教育将不再是孤立的领域,而是与科技、人才、产业深度融合的有机整体;教育变革将不再是局部的调整,而是系统性、全方位的重构;教育的价值将不再局限于人才培养,而是成为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动能。
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十五五”时期的教育发展需把握三大方向:一是以一体化思维推动协同发展,打破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壁垒,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机制,实现政策协同、资源协同、目标协同,让教育为科技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让科技为教育变革提供技术赋能,让人才为教育、科技发展提供核心动力;二是以创新思维破解发展难题,针对教育公平、质量提升、人才培养等领域的深层次矛盾,勇于突破传统模式,探索新路径、新方法,例如通过“AI+教育”破解因材施教难题,通过“产教融合”破解人才供需错配难题,通过“教育数字化”破解资源均衡难题;三是以开放思维融入全球竞争,在坚守中国特色教育道路的同时,积极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经验,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推动中国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技术走向世界,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下,“十五五”时期的教育强国建设必将取得突破性成就,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而教育科技企业、高校、政府、家庭等各方主体,只要找准定位、协同发力,就一定能在教育变革的浪潮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创新答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教育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