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抓手,是一项涉及多层面、多领域、多环节的复杂系统工程,必须在建强“主阵地”、打好“组合拳”、汇聚“大合力”方面下足功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一是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和人才培育机制。深化新时代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体系改革,加快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需要深化新工科建设。主动适应产业发展趋势,主动服务制造强国战略,围绕“新的工科专业,工科专业的新要求,交叉融合再出新”,深化新工科建设,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加大国家重大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支柱产业等相关基础科学建设力度,打造特色鲜明、相互协同的学科专业集群。推动现有工科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形成新兴交叉基础科学专业,培育新的工科领域。特别需要加强基础学科专业建设。建强数理化生等基础理科学科专业。促进多学科交叉融通。适应“强化基础、重视应用、特色培养”要求,分类推进基础和应用人才培养。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二是打造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创新生态,鼓励源头创新与成果转化,打造技术驱动型的良性创新生态体系。为取得科创成果的研究人员提供灵活就业创业选择机制,打通科技人才流动的“旋转门”。重视科技服务平台的发展,赋能科研成果转化,打通人才到技术再到科技公司的转化通道。政府可以加大财政投入和激励机制,以政府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等方式,鼓励第三方平台面向中小微企业和灵活就业者提供优惠服务。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民营科创企业的法律服务和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对数字化转型成果的评价和奖励机制,激发人才和机构的创新活力。
三是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加强人才政策系统整合。强化不同人才政策工具的综合集成,促进人才政策资源向前沿科技产业关键环节、薄弱环节、高端环节倾斜,保持政策实施的稳定性、连续性。促进产业政策与人才政策协同配套,支持各地在更加开放、更加市场化条件下探索制定区域性人才引育政策,聚焦于产业发展需求提高人才工作的靶向性。同时,为校企人才合作培养“牵线搭桥”。
四是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形成多元人才培育机制。建立健全以政府培育为引导、用人单位培育为主体、社会和个人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培育机制。积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人才培养、引进、保障的投入,保障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引入市场化力量,成立人才发展集团,推动建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提高人才投资效益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鼓励人才政策从强调引进转变为注重自我培养,构建一套高端人才以引进为主,中低端人才以自我培养为主的新时代人才建设体系。加大对民营中小型企业内部员工开展数字素养、数字化转型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培训机构开展企业内训业务,提高职业教育对民营企业技术人才的专业和岗位需求满足度。推动高校、职业院校、企业等多元主体协同开展数字化转型相关专业和课程的建设,培养一批具备数字技术与行业经验的跨界人才,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人才基础。
五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国际交流合作。紧紧围绕人才需求的变革,大力培育未来产业领军企业家和科学家,优化鼓励原创、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环境。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探索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强化校企联合培养,拓展海外引才渠道,加大前沿领域紧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注重实践型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