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学习里的“慢”与“快”:我与一行报错代码的深夜对话
凌晨一点,电脑屏幕的冷光映着咖啡杯沿的水渍。我盯着IDE里那行刺眼的报错——“NoSuchBeanDefinitionException: No qualifying bean of type ‘UserService’ available”,手指在键盘上悬了半天,终究还是敲下一行@ComponentScan(basePackages = “com.example”)。
这是我本周第三次为Spring Boot的依赖注入问题失眠。项目刚重构,原本跑得好好的服务突然抽风,所有和UserService相关的接口都返回500。我翻遍了官方文档,确认了@Service注解没漏,检查了包扫描路径,甚至把pom.xml里的依赖版本逐个比对——一切看起来都没问题。
“要不重启IDE?”同事阿凯发来消息。我苦笑着回了个“OK”,心里却清楚:这不是IDE的问题。
凌晨两点的办公室只剩我和键盘声。我突然想起上周看《代码大全》时读到的话:“优秀的程序员知道什么时候该快,什么时候该慢。”以前总觉得这句话太抽象,此刻却突然有了画面感——我之前太急着“解决”问题,反而忽略了最基础的“观察”。
重新打开日志,放大报错堆栈的最后几行。哦,原来UserService的实现类UserServiceImpl被我误放到了test目录下!编译时IDE没报错,但运行时根本没被打包进jar。这个低级错误让我哭笑不得,却又忍不住反思:最近为了赶项目进度,写代码时总想着“快速完成功能”,连最基本的文件目录检查都省了。
这周的学习曲线像坐过山车。前半段为了掌握Spring Boot的新特性,我疯狂刷教程、抄demo,两天就写出了一个“能跑”的接口;后半段却在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上卡了壳——不是技术难,而是“快”带来的疏忽,让基础功露出了破绽。
想起上周参加的技术分享会,主讲人说:“现在很多新手程序员追求‘快速上手’,但真正的‘快’,是建立在扎实的‘慢’上的。”当时似懂非懂,此刻却突然通透。我所谓的“快速完成功能”,不过是用“复制粘贴”和“忽略警告”堆起来的空中楼阁;而真正的成长,藏在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里——比如检查每一个注解的作用范围,确认每一个类的存放位置,甚至多问一句“为什么框架要这样设计”。
凌晨三点,问题终于解决。我关掉电脑,走出办公室时,走廊的声控灯随着脚步次第亮起。风里有初夏的凉意,突然想起刚学编程时,老师总说:“写代码要像绣苏绣,一针一线都要走心。”那时的我总觉得这是老派的说教,现在才明白:技术的“快”是结果,“慢”才是底色。
这周的教训很简单:别被“快速掌握”的焦虑绑架。那些被你跳过的“基础步骤”、被你忽略的“报错细节”、被你轻视的“底层逻辑”,终会在某个深夜,以一行报错代码的形式,提醒你:技术的根,扎得越深,才能长得越稳。
而我也终于懂得,所谓“技术成长”,从来不是某个瞬间的“顿悟”,而是无数个“慢下来”的时刻里,把“知道”变成“理解”,把“熟练”熬成“本能”。
下次再遇到报错时,我想我会先泡杯茶,对自己说:“慢慢来,比较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