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整治违规吃喝,不是一阵风不能一刀切》一文引发广泛讨论,文章深刻指出整治工作既要避免“一阵风”式的运动化倾向,也要防止“一刀切”的简单粗暴。这一观点直指当前治理实践中的两大误区,为我们思考如何构建违规吃喝问题长效治理机制提供了重要启示。违规吃喝作为“四风”问题的突出表现,不仅挥霍公共资源、损害政府形象,更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其治理成效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和社会公平正义。然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试图通过短期突击或机械执行来解决复杂问题的尝试,往往难以取得持久效果。唯有超越“风”与“刀”的二元对立,在制度完善与文化重构之间找到平衡点,方能实现违规吃喝问题的根本治理。
违规吃喝整治中的“一阵风”现象,本质上是形式主义在治理领域的再现。某些地方和部门将整治工作异化为阶段性任务,上级检查时雷厉风行,检查过后故态复萌;问题曝光时高度重视,舆论平息后束之高阁。这种运动式治理虽然能在短期内制造“成效显著”的假象,却无法触及问题根源。明代张居正推行“考成法”整饬吏治时便发现,若无持续的制度约束,任何整顿都会沦为昙花一现。同理,今天的违规吃喝整治若不能形成常态化机制,难免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的恶性循环。2012年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虽然违规吃喝问题得到明显遏制,但隐形变异现象时有发生,充分说明仅靠阶段性整治远远不够。
另一方面,“一刀切”的机械化治理同样危害甚大。有的地方为显示“整治决心”,不分青红皂白禁止所有公务接待;有的单位为规避风险,连必要的商务洽谈也一律叫停。这种简单化的治理思维,不仅妨碍正常工作开展,更可能催生新的形式主义——表面上合规的“矿泉水瓶装茅台”“食堂包厢化”等隐蔽吃喝行为。北宋王安石变法时,不顾地域差异强行推行“青苗法”,终因脱离实际而失败,这一历史教训提醒我们:有效的治理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区分不同性质的问题。违规吃喝整治需要精准识别正常公务接待与奢侈浪费的界限,而非将所有餐桌上的公务交流污名化。
构建违规吃喝问题的长效治理机制,需要在制度与文化两个维度协同发力。制度层面,应当完善“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细化接待标准形成明确“负面清单”,让执行者有章可循;强化财务审计和公开制度,使每一笔公务消费都暴露在阳光下;建立群众监督举报激励机制,编织无处不在的监督网络。某省推行的“公务餐”改革试点,通过电子支付系统实现消费全程留痕,既保障必要公务接待,又有效遏制超标吃喝,这一创新值得借鉴。文化层面,则需要重塑公务交往的伦理基础,将“舌尖上的腐败”转变为“餐桌上的文明”。春秋时期晏子以“食不重肉”树立廉洁典范,今天我们更应培养“简朴为荣、奢靡为耻”的行政文化,让清正廉洁成为公务人员的内在追求而非外部约束。
违规吃喝整治既不能依靠“一阵风”的运动式治理,也不能陷入“一刀切”的机械化执行,而应当追求“润物细无声”的制度完善与文化浸润。从汉代“刺史六条问事”到唐代“御史台三院制度”,中国古代监察智慧告诉我们:长效治理依赖于稳定的制度安排而非临时的整顿风暴。当前,我们既要保持“永远在路上”的坚韧,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违规吃喝整治;也要秉持“实事求是”的智慧,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实际情况分类施策。唯有如此,才能在“过紧日子”的要求与正常公务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最终实现政治生态的持续净化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升。整治违规吃喝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其终极目标是构建清正廉洁、务实高效的公务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作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