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违规吃喝专项整治行动在基层纵深推进,引发广泛关注。新华社《整治违规吃喝,不是一阵风不能一刀切》一文旗帜鲜明地指出,整治工作必须坚守实事求是原则,警惕政策执行中的歪曲解读和简单化倾向。这一要求对直面群众、事务繁杂的乡镇工作而言,具有尤为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违规吃喝:侵蚀基层政治生态的“软钉子”
在乡镇工作中,违规吃喝常以“人情往来”“地方习俗”为外衣悄然滋生,实则暗藏多重隐患:一是“舌尖腐败”隐形变异:从“矿泉水瓶装茅台”的奢靡享乐,到“化整为零报销”“虚构名目列支”的财务造假;从“不吃公款吃老板”的利益交换,到“借考察之名行宴请之实”的变相消费,各类违规手段层出不穷。二是资源侵蚀与信任危机:如某地村支书挪用集体资金宴请、旅游,某镇干部接受管理对象宴请后违规审批项目,这类行为不仅浪费公共资源,更割裂干群纽带。正如群众所言:“干部推杯换盏之时,正是百姓心凉之际。”
二、“一刀切”乱象:懒政思维下的民生痛点
整治本为清风正气,却在执行中变味走样:一是政策扭曲加码:将“禁违规吃喝”等同于“禁一切吃喝”——公务接待全面取消、干部自费聚餐被查、“AA制”也被扣上嫌疑帽子,导致基层干部“谈吃色变”。二是经济民生受创:餐馆若因“凡聚餐必审查”将导致客流锐减,生意难做。当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消散,受损的不仅是商户生计,更是养殖户订单、服务员工资等民生链条。三是治理能力短板暴露:以“禁止”代替“监管”,用“堵截”掩盖“疏导”,本质是形式主义懒政,背离了整治初衷。
三、乡镇实践:制度与温情并举的治理智慧
面对复杂现实,多地乡镇探索出精准治理的有效路径:一是监督创新扎紧“不能腐”的笼子:某镇推行“一函三单”闭环管理,所有公务接待需凭函附菜单、发票、审批单报销;同步设立举报专线和村级监督哨,实现“群众+纪检”双向发力。二是教育固本筑牢“不想腐”的防线:某镇构建“三维立体”教育体系:机关干部学条例、村干部签承诺书、集镇设廉政宣传栏,用“身边案”警醒“身边人”。
四、破立并举:守护人间烟火的治理之道
根治违规吃喝,需在三个维度持续发力:一是精准区分“违规”与“正常”:主体上紧盯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行为上聚焦公款消费、利益关联场景;标准上严守《党纪处分条例》和公务接待规定。整治的核心是“违规”而非“吃喝”本身。二是制度与人文并重:一方面要固化“村务交叉互查”“季度会审”等有效机制,堵住“精致走账”漏洞;另一方面需明确,亲友自费小聚是生活温情,商务简餐是市场活力——清风正气与人间烟火本应相融共生。三是融入发展大局:刹住违规吃喝的顽瘴痼疾,实则是将宝贵的资源与精力从酒桌引回田间地头,回归乡村振兴主战场——高质量发展,其底色是真抓实干,而非觥筹交错间的虚假喧哗。
作风建设非一日之功,违规吃喝问题具有顽固性、复杂性。乡镇作为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既要铁腕斩断利益勾兑的“局”,也要用心守护亲朋小聚的“暖”。当干部从酒桌回归田间地头,当公务接待费下降转化为民生投入的增加,当街头餐馆重现热闹而干部用餐心无忐忑——这方是实事求是整治之道在基层生根的生动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