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025.9.22 共读总结
疏离&观察|断断续续的网络
按道理说,这周到洛阳参加国培,白天的学习与晚上的共读并不冲突。
意外总是突然来临
晚上快7点吃完饭,拿出电脑,插上插座,坐在床上,等着7:30的到来。等表过了7:00,突然发现一个大问题:这宾馆里的网络怎么连不上呢,一直试一直连不上。一边联系前台反应问题,一边在群里告知大家这个紧急情况,可能会因为网络问题推迟共读。伙伴们表示理解。
7:18时,一个服务员阿姨敲门进来,帮忙解决网络问题,发现还不行。她走了说一会再过来,说弄好了提醒我们。等啊等,等啊等,时间一点点接近7:30,我心里也很着急,想着实在不行用电脑链接我手机的热点,一次会议应该不用太多流量。关键这不只是一晚上的事,我每天晚上都有学习,流量顶不住啊!
看到有伙伴提出要不下周再进行练习,我想着再试一试,最晚到8点如果问题还没有解决是定要推迟的。眼看着7:30,我突然发现能连上网了,电脑联网的同时还跟室友吐槽:真是的,有网了(阿姨)也不知道说一声!
网络像调皮的孩子
开始网络可好,等着伙伴加入。结束时说话声音也很清晰,就是中间非常的磕磕绊绊。一会有网,一会没网的;一会卡顿,一会听不清的。最严重的时候,我的电脑直接显示网络中断,连个信息都发不出去。中间网络多次切换,还穿插用了室友的随身WiFi。
过程很曲折,不过练习效果还不错。
4种疏离生命的语言
无论是哪种疏离生命的语言,它都不是我们内心真正的心声。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和说出言语带来的效果刚好相反。有伙伴分享看到参考问题后,这一周都在不断地觉察和反思,原来日常可能说出过那么多疏离生命的语言,紧接着对自己也多少有些评判。
“价值判断”和“道德评判”的区分是个难点。我们日常对人、事、物都会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不小心当中会对一些人“道德评判”。举个例子:这个孩子刚刚撒谎了,就断定他撒谎成性以后是个骗子。我们看中诚实,当然不认同撒谎这个行为,同时也不给他的未来定性,不认为他是无可救药的。我个人的理解是:生活中要注意“对事不对人”。
不带评论的观察
看到一张两个车碰撞到一起的图片,大家会想到什么,第一反应当然是“两个人在吵架”,我们分别描述“看到了什么”,再有意识的区分刚刚的表达究竟是“观察”还是“评论”。小组练习时,超出预期效果。我听出大家使用的都是“观察”的语言,也听出大家描述时的小心、谨慎。刻意练习是需要的,聊着聊着发现评论与观察分不开。是的,非暴力沟通并不强调我们在表达中要完全保持客观,只是提醒我们要有意识的觉察和区分。
不同标签都有限制性
无论是正向的、中性的还是负向的评论和标签,都会影响我们完整的看到一个人。
前两年当我听到其他人表达要向我学习时,总是非常困惑,为什么要向我学习?是我哪里做得好吗?我不认为我很爱学习,很自律啊,有时候也会追剧、看综艺一晚上的。听到这些赞许我非常的有压力,总会追问一句:“要向我学习什么呢?”
当被贴上“老师”这个标签,就会有很多期望,比如……(自行领会)当有了“非暴力沟通”这个标签,别人就可能会想:你还学非暴力沟通呢,不是也没有及时回复信息,没有用四要素来回应嘛,不也是会生气发怒嘛!是啊,那个时候没有照顾好自己,也无法再给予他人更多的同理。
负面标签的影响不用细说。比如“你真是个笨蛋”,慢慢的,真成笨蛋了。
网络不好也是礼物
最后我表达因为网络原因实在是非常抱歉,让这个共读如此的艰难。有位伙伴回应“这就是礼物”,是的。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酒店人员积极处理问题的态度,感受到室友的大力援助,更感受到伙伴们对整个过程的理解、接纳和允许,我的着急、自责都有了安放之处。
上次共读时我送一位伙伴的礼物是“穿了一个月的臭袜子”,有的伙伴觉得我简直是脑子错乱不可理喻,这能当礼物。是啊,我不但送出了,还听到伙伴分享她的经历,鼓励我养成洗完脚及时洗袜子的好习惯。糟糕礼物的设计当然是有用意的,我们哪能每天都接受到开心快乐的礼物,当遇到沮丧难过的事情,把它当礼物时心态首先是积极向上的。
结束共读后我跟一位伙伴私聊究竟晚上坚持共读“对不对”,过程实在太不顺利。他觉得这样挺好,大家都等着呢,如果有事情暂停一次,提前一天告知大家也好有个准备。
还有一个遗憾,有位伙伴中间进入会议,但是没有人只好离开。哎,这是因为所有人都进入小组时,大会议就没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