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灵歌,今天是2025年5月 25日,这是我的第 75篇复盘日课。
【生活思考阅读输出】
一、生活工作思考--陪老大上编程课心得
昨天陪老大上编程课,讲的主要是循环函数的使用,当然针对小学生简化很多。我和孩子讨论其中一个天狗吃月亮的案例,课后我和孩子讨论碰撞很多新的想法,比如孩子就提到是不是可以利用相反的逻辑让月亮再慢慢出来呢,我觉得那应该很简单,反推,变换下程序语言即可,结果我俩试了将近10种编程语句都没达到要的效果,而且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快十点时候不得已给课程班主任留言,她给几种建议也都一一尝试,没有实现效果。最后班主任说今天给回复。
这件事情思考:
1.网络课程和老师也值得尊重和点赞
结合老大上过几个线上课程来看,感觉国内做的好的线上课还是很值得点赞的。线上课程无论是逻辑架构还是老师服务态度,回看思考方便性都是很不错的。这一点是不能被忽略和轻视的。
就拿这个班主任来说,课前发课程资料,发上课提醒,忘记进课堂会打电话,课后那么晚还及时回复信息,没解决还说第二天给帮忙看程序语句,给与指导回复。这是让我很感动的,至少我做不到对我的学生有求必应。也可能受众不同,我的学生人数太多,难以兼顾。
课程逻辑设计来看,很完善,导入设计环环相扣,值得我学习,当然人家是有团队的,我单枪匹马,势单力薄,但是这种方式可以学习啊,我设计不好一门课,还设计不了一节课嘛,慢慢学习,未来日子还长。仅仅悦己也很好啊,要不早晚被时代车轮碾压不自知。
2.孩子不专注有时可能是因为他没得到及时正向反馈
总觉得孩子爱跑神,老师也说他上课不专注,跑神厉害,一度很自责,觉得是我没有培养好孩子的习惯,习惯养成不好耽误了孩子。
但是通过线上课和偶尔去学校旁听线下课发现,孩子自身兴趣很关键,还有及时反馈鼓励很关键。线上课程程序做好的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及时鼓励,无论金币、积分还是话语鼓励都是很及时的。
线下呢,老师表扬的永远是爱回答问题,比较外向的孩子。而且上课兼顾节奏,班级人数动辄五十来个人,老师更是不可能兼顾全班孩子。课后吧,老师要批改当天几个班作业,负担已经很重,不可能有精力和时间兼顾每个家长提出问题。
这让我对小学老师越来越理解了,信息茧房,老师觉得孩子很容易理解才对,认知偏差,就有不同理解程度的娃,老师再优秀也难兼顾。得法于老师,得益于家长,真的不是责任推脱,家校共育真的很关键。
如果孩子校内八个小时上课时间不认真听,仅仅靠补课是杯水车薪。
怎么引导孩子高效听课,有效吸收是下个阶段学习的主题,围绕这个方面展开阅读学习很关键。
二、阅读思考--为什么《原则》这本书我读的断断续续
23日看了10页左右《原则》,目前进度717/1016
看到第三部分工作原则的5.1 采用创意择优,需要你了解每个人观点的长处,这一节感受到主要的启发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有换位思考以及对事不对人,不要让情绪和个人好恶影响对同事的看法等。
这本书之所以看到工作原则没有持续性看或者听书完成的原因总结来看有几个
第一个是这本书很出名,很多我钦佩的博主都极力推荐,让我对它期待很高,想认真精读一下,提前听书会破坏这种兴趣悬念感,而且国外很多人写的东西翻译过来显得啰嗦,听起来也挺费时间而且重点不突出,读文字我可以快速取舍调整阅读速度。而且我的听书都是在家务时间,需要听易读易懂的书,或者是筛选是否精读书的过程。这本确定精读就不用再去听。
第二个这个书字数比较多,而且有一部分系统软件程序方面专业知识介入管理,并不是很容易读的部分损伤我一部分阅读兴趣。还有就是很多地方作者虽然极致坦诚但是限于理解水平,很多地方如果不是很静心的情况下去阅读我还是不得要领,有种读了大白话的感觉。但是当我情绪好,心绪宁静平和阅读时感觉受益匪浅。
第三个让我没有持续读起来的原因是工作原则这部分很多不太适合目前我所在的职场环境,只能是心向往之的状态。还有就是在阅读国内著作的时候会进行联想和对比,越来越感觉到他们国外这些名著,类似这本作者一生经验总结来看,认知密度确实很厚实,但是很多我们中国传统经典其实都有所涉猎啊,而且比它早了几千年。
真的不是盲目民族崇拜,最近读的影响我比较大的书有三本《早起的奇迹》、《原则》还有《时间贫困》,它们虽然不错,但是很多主旨内容在国内研究经史子集相关书中出现很多相同的甚至更好的解读,比如华杉讲透国学那个系列,百家讲坛著名学者对国学名著分析,他们大多会结合现代管理和经营分析提炼讲解,让人特别震撼。虽然这样国内书也只看了一两本而已,但是感觉是这三本国外名书中大多数所谓经典观点我们老祖宗早都发现并用文字凝结下来,但是因为不好理解需要专家解读而已。
国外这些书之所以出名,因为他们更系统,而且有的很擅长结合故事,且结合都是近代故事,肯定要比古人文言文好懂。还有就是国内确实有很多断章取义,二手信息翻译过来的书让人倒胃口,觉得国内没有这方面好书的感觉。比如读过《孩子,挑战》后,再看其它正面管教之类的书就感觉是抄袭观点,甚至拿书中百十年前都被作者讲透的理念,自己加上学习实践后就形成了所谓正念管教。
当然这样理解和论断可能也不对,书本来就是一种传承嘛,读前辈书,吸收一个观点然后开宗立派,发扬光大也是一种创新。读书每个人思考见解不同,书有了不同的意义。比如饺子导演的哪吒电影,明明是篡改了经典故事啊,但是让人看着那么的感动和钦佩,就是源于他的艺术再加工和对当代年轻人情绪的把控。他赶上了好时代,我们也赶上了好时代,否则就是一种灭顶之灾。
这本书我会弃读吗?
不会
因为它其中有我可以加以思考学习运用,解决我目前生活工作困境的答案,我需要从文字森林里把它们揪出来为我所用,作者系统和我无关,作者的名气和我无关,我没那个义务去做书评,也学不来出这样一本书,达到为我所用即可。正因为这本书的启发,我愿意去读我国经典子集,当然是读名家的解读版本,守着我们文化宝藏不知道吸取才遗憾呢。
就像看病中西医结合疗效好,看书也一样,不崇洋媚外,也不盲目自信,吸取有利于自己的,从解决自身问题开始,从离自己执行端最近的书读起来。
还有就是要有读史书的批判思维来看待作者的观点,不盲目批判也不盲目吸收接纳,让自己胸怀宽大,兼容并包。
最关键去实践,验证,为我所用,翻书记录思考的目的要明确。
🧮【5月23-24日复盘】🧮
1. 5月 23 日复盘日课 ❌未完成。
这个有身体不舒服的原因,也有主观懒惰和事情多线程碰撞时自己取舍的原因,虽未完成书面化发圈的复盘,但是有纸质版记录,顺带做了一定思考,并不需要自责和遗憾。毕竟复盘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打卡,而是用这个缰绳勒住自己思维的野马。
2.完成毕业设计二辩答辩整理等工作。 ✅完成。
3.一周工作回顾梳理 ✅完成。
4.闲时阅读✅完成。
5. 工作外时间沉浸陪伴家人✅完成
6.最低运动计划23日✅完成,24日❌未完成。
📋【5月25日计划】📋
1.完成 5 月 23-24 日 复盘日课(早起做)。
2.做个13周微复盘和14周微计划
3.闲时阅读
4.出卷子,最低完成50%
5.重新建一个复盘模板、日课,周复盘都能用的模板
💚【每日小确幸】💚
1.学着事件记录,时间记录让自己繁忙的工作有了秩序
2.整理出自己日记、工作、复盘、育儿这个工作协调方案
3.试听幼小衔接课,近距离了解幼儿园孩子课堂状态,很有趣,开心
💝感恩札记💝
1.感谢孩子们对自己反向教育
2.感谢自己慢慢学习和坚持,经过3个月的复盘,入门上道了开机即可写出上千字感悟的能力,虽然还是及格水平而已,虽然只是书写而已,虽然还不会有效定目标,还不会的地方很多,但是看到自己进步很重要。
3.感谢昨天我生病时,孩子给姥爷买饭,照顾弟弟一起吃外卖。虽然我的宝贝目前没有什么傲人的成绩,优秀的天资,但是他温暖可爱,这一点是对我的恩赐,谢谢孩子。
4.感谢生病时老公的理解和照顾
5.感谢自己有一个好身体,休息一天,满血复活,生活需要张弛有度,适当休息不自责,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照顾家庭和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