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鲁国,孔子起初并没有想要周游列国,只是打算到卫国落脚,由此上演了一系列的狗血剧情。孔子之所以选择去卫国,主要原因是他的许多学生是卫国人,有一定的人脉基础,而且子路的连襟弥子瑕还是卫灵公的男宠,其最有名的典故便是“分桃之爱”。
弥子瑕是春秋时期闻名遐迩的美男子,深得有断袖之癖的卫灵公之宠爱,二人常常同食同寝。一次,他们游览桃园时,弥子瑕摘了个又红又大的桃子,咬一口后觉得甘甜如饴,便顺手递给了卫灵公,一国国君竟然心头一热,认为这是人间挚爱,毫不犹豫地吃下半拉剩桃。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弥子瑕年老色衰,渐渐失宠,最终卫灵公旧事重提,称弥子瑕将带着口水的半个桃子给他,有辱君威,遂将其逐出了王宫。
孔子到卫国时,弥子瑕还正得宠,他劝孔夫子住在自己家里,便能保证其得到卫灵公的重用,可圣人并不领情,只淡淡地回说:“一切由命运决定吧。”对此弥子瑕大为不满,便在卫灵公耳边不断说孔子的坏话。所以,孔子虽然在卫国得到优厚待遇,可未获一官半职,无法施展其政治主张,而且不久以后,孔子与众弟子又不得不离开卫国,原因在于他们被卫王所猜忌。
公叔戌是卫国大夫,他伙同太子篡权,被卫灵公逐出都城濮阳,回他的封地蒲城。而公叔戌的父亲是位饱学之士,令孔子十分仰慕,就与公叔戌接触过几次,这令卫灵公怀疑他们之间有密谋,于是派人去监视孔子一行人。孔夫子思虑再三,决定远离这是非之地,带领弟子南下去陈国,可一路上麻烦不断。
他们先是在匡地遭到围攻。以前鲁国人阳虎曾在这里当过官,他横征暴敛,鱼肉百姓,使当地人对其深恶痛绝,而孔子和他的面相有些类似,于是匡地人以为阳虎又回来了,便将他们师徒团团围住,随时会爆发惨烈的械斗。面对危局,孔夫子镇定自若,还抚琴一曲,众人皆被其大义凛然之气所震慑,后经仔细辨认,方知是一场误会,孔子和弟子们才得以继续赶路。
一行人到蒲城时,与卫灵公势不两立的公叔戌正蛰伏于此,他猜忌孔子等人是受卫王委派前来打探消息的奸细,便把他们围困起来,而孔子的学生也不是吃素的,个个捋胳膊挽袖子准备大战一场。公叔戌害怕两败俱伤,就提出要议和,只要孔子等人不再回王都濮阳就放了他们。孔子满口答应下来,双方还煞有介事地签订了合约,可出城后不久,就得到消息说卫灵公要委以孔丘重任,于是孔子带领众人掉头北返。
子贡疑惑地问老师:君子怎么能毁约呢?孔子坦然答道:“要盟也,神不听。”意思是被迫签的城下之盟,神明是不会认可的。其实是孔子在耍无赖,假如没有听说卫灵公要启用他,其肯定不会爽约,继续南下,所谓的“神不听”不过是视情而定罢了。听与不听皆源于个人需求而已,这同卫灵公对弥子瑕的宠爱前后两异如出一辙。
真爱也好,盟约也罢,都抵不过现实的需要,在自利面前皆是梦幻泡影。所不同的是,卫灵公留下了“分桃”笑柄,而孔圣人却被奉为神明,毫无瑕疵,左右横竖都有理,不容置疑。我们断不可把孔子捧为教父,应视其是学富五车的老师,且怀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之心师之,便可博古通今,而不囿于孔,不被浮云遮望眼。
2025.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