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虽然名为鲁国司寇,代行宰相之职,而实际上他的权力受到“三桓”的严重掣肘。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因是鲁桓公之后而得名“三桓”,他们权势滔天,就连鲁定公也是由这三家所拥立,所以他形同傀儡,而其中的季孙氏家族权势最大,其族长季桓子便成了鲁国的实际掌权人。一心要恢复周礼的孔子必然要与“三桓”发生摩擦,尤其是在“堕三都”过程中,双方就结下了梁子。
不仅如此,孔子还要面对来自外部的威胁。在“夹谷之会”上,孔夫子可谓出尽风头,不但痛斥齐景公失礼,还要回了以前齐国侵占鲁国的领土,这让齐王怀恨在心,意欲离间孔子与鲁定公的关系,并进一步激化他同“三桓”之间的矛盾。当齐王得知鲁定公与季桓子都是好色之徒后,便心生一计,其送给鲁国80名能歌善舞且体态婀娜的女子以及80辆装饰华美的马车,此即“女乐文马”事件。
鲁国君臣果然中计,鲁定公整日沉迷酒色,与女乐们打成一片,而不再向孔子问礼,季桓子更是无心理政,三日不上朝,天天耽于享乐。孔子多次劝谏无果后就有些心灰意冷,学生子路建议老师离开无道的鲁国,孔子还心有不甘,决定看看几天之后郊祭大典的情况再说,然而这次盛会让孔夫子彻底失望了。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打仗被古人视为国家的核心事务,郊祭则是君王在都城郊外举行拜祭天、地、日、月等自然神祇的礼仪活动,非常盛大隆重,重要人物应该悉数到场,并且活动结束后,还会把祭肉分赠给有头有脸的名人。可这次郊祭,孔子未受到邀请,也没得到赠品,他对鲁国彻底失望了。公元前497年,55岁的孔圣人果断辞职,带领众弟子踏上了周游列国的长征之路。
孔子的仕途非常短暂,前后不过4年光景,期间发生了多起重大事件,诸如“杀少正卯”“堕三都”“夹谷之会”“女乐文马”等等,从中可以绘制出他的从政轨迹。“杀少正卯”更多的是为立威,“堕三都”意在打击异己,“夹谷之会”则是对外示强,孔子的政治诉求可以说大部分兑现了,可事物都是一体两面的,他在取得辉煌战绩的同时,也招来强有力的反噬,像少正卯之死使其名声受损,拆违章建筑“三都”动了卿大夫的奶酪,而夹谷大胜又引来齐国的忌恨,最终“女乐文马”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孔夫子未能在政坛上持续大放异彩,与其执迷于恢复周礼息息相关,周朝的分封制在王朝建立初期的确起到了稳定政局的积极作用,但时移世易,随着各诸侯国和卿大夫的不断崛起,新兴势力必然要巡猎相应的社会地位,“礼崩乐坏”并非历史开倒车,而是形势使然。可孔子仍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其必然会碰得头破血流,这在他接下来的周游列国中进一步得到印证。
202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