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字学习千字文之二十九 爱育黎首


爱(ài),《说文解字》“行皃。从夊,㤅声。乌代切。”形声字,许慎的解释如果直译为行走的样子,显然是说不通的,纵览古今书籍,没有爱字做行走解释的例子。我们知道夊部和行走有关,夊字字形象脚被牵绊的样子,表示走得慢,走得费力吧!所以,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说“爱训行貌,盖谓行之欲不前,滞疑若有所待也。”因为喜欢某人、某物而流连,要走又舍不得离开的样子,是爱字的本意。一般认为爱字的本字是㤅,后来假借的爱字得到广泛使用,而㤅字反而没人用了。从金文来看,爱的字形就是从㤅从夊了,隶书拉直笔画的过程中,旡字完全变形了,被拉扯得它妈妈都不认识了,楷书承接隶书字形基本不变,简化汉字把心也变没了,难怪现在人都不用心爱了,只爱财。千字文的爱字,应该有爱惜、爱怜的含义,《辞海》第五条释文“爱惜;吝啬……。”这里应该没有吝啬这层含义。


育(yù),《说文解字》“养子使作善也。从(tū),肉声。《虞书》曰:‘教育子。’余六切。”许慎认为育是形声字,是倒子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不从子而从倒子者,正谓不善者可使作善也。”下边的月部是肉部的讹变。许慎认为育的本义是教育,把违反道德的孩子教育正确了。许慎引的《虞书》一般认为是今本《尚书·尧典》“教胄子。”已经有了版本变迁。如果看甲骨文字形就象一个母亲在生育的象形,应该是会意字,本意是生育的意思,正如《辞海》第一条释文“生育。”甲骨文、金文可以说字形一脉相承,到了小篆却突然发生了变化。千字文中应该用的第二条释文“培植;抚养。……引申为教育。”


黎(lí),《说文解字》“履黏也。从黍,省声。,古文利。作履,黏以黍米。郎奚切。”形声字,许慎认为黎字的本义是黍米做成的浆糊,用来黏鞋子的。古代的布鞋,鞋底都是由许多层布,逐层裁剪缝制粘合后再缝合,就是所谓的“千层底”吧!这算是上古义了,后来基本废弃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诂》曰:“黎,众也。”众之义行而履黏之义废矣。古亦以为黧黑字。”千字文这里的含义应该也是黧黑义,《辞海》第三条释文“通黧。黑色。《书·禹贡》‘厥土青黎’。孔传:‘色青黑。’《史记·夏本纪》‘黎’作‘骊’。”黎字的字形由原来的左右结构,到楷书也许是为了字形更均衡美观,变成了上下结构,让人很难直接联想到最初的义符“黍”。


首(shǒu),《说文解字》“shǒu同。古文shǒu也。巛象发,谓之鬊,鬊即巛也。书九切。”象形字,没有头发的shǒu字现在基本废弃了,留下来的首字就是带有头发的。许慎特意解释了象征头发的巛字形,不同于山川的川字,而应该与表示头发的鬊字同义。首的字形在甲骨文中完全是头部的象形,到了金文、小篆字形开始变得抽象化,隶书、楷书完全找不到象形的感觉了。千字文中的字义在《辞海》第一条释文“头。……”

爱育黎首就是爱怜并抚育黎民百姓,这是一个圣明君主应该做的事。黎首就是黎民百姓的代称,黎通黧,黧首和黔首一样。《礼记·祭义》中有“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郑玄注“黔首,谓民也。”孔颖达疏“黔首,谓万民也。黔,谓黑也。凡人以黑巾覆头,故谓之黔首。”孔颖达认为百姓戴黑色的头巾,所以叫黔首或黧首。这一点我不认同,我觉得古代穷苦百姓未必都戴黑色头巾,只是士人都有冠,普通百姓不能戴冠,又都留着长头发,随便用发带扎一下盘在头上,我们头发都是黑色的,这才是黧首的由来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