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字学习千字文之二十六 周发殷汤


周(zhōu),《说文解字》“密也。从用、口。职留切。”会意字,再查“密,山如堂者。”说文中密字象堂屋一样的山这层含义,现在已经消失了。诠释周的密,也不是这层含义,许慎认为周本意是周密,或者保密,这个含义在古文中常见。我们看甲骨文的变化,早期的周跟田差不多,应该是会意田地里密集的庄稼,加口是后来的事,用来形容说话周密,有逻辑吧!后来在字形变化过程中,田字形的线条讹变为用,被小篆字形采用。这是许慎解析的依据。

千字文中周字的意思应该是《辞海》第九条释文“古部落名。”或者第十条“朝代名。”都能解释得通。因为古部落周发展壮大后,到了周武王击败了商纣王,建立了新的朝代西周。

我觉得周最早的本意也许是地名,我们从《史记》看周人最早承认的先祖为弃,在帝尧时代就被封为主管农业的官员,周人尊奉他为农业之神也就是后稷。弃的后代几经兴衰,也不断迁移,当时这个部族应该还是无名之辈,到古公亶父定居周原后,这个部族日趋兴盛,才以地为名称周吧!正是周原这个密密麻麻长满庄稼的地方,奠定了周族兴盛的基业。武王伐纣成功,又把部族名变成了朝代名。


发(fā),《说文解字》“發,射发也。从弓,癹声。方伐切。”形声字,发字的本意是指弓箭发射,这点没有争议。《辞海》第一条释文“放出;射出。”也差不多。发字的字形演变特别有意思,我们先看甲骨文,就是一个弓的象形,弓弦用虚线,表示箭矢发射后颤动的弓弦,算是指事字。还有一类字形,明显是用手在击发弓箭,这是会意字。到了春秋金文,手引发弓箭的字形又加了表示两脚的癶当声符,这算是会意兼声吧!秦系文字讹变为,小篆的字形就定形了从弓,癹声的结构,隶书、楷书基本没有变化。简化汉字的字形是从草书字形楷化后得到的,也不知道要归属于六书的哪一类了,算假借吗?最麻烦的是,把头髮的髮字也简化成发了,本来互不相干的两个字,被强拧在一起,对于学习字形字义造成了困扰。发字在这里是人名,指周武王姬发。


殷(yīn),《说文解字》“作乐之盛称殷。从㐆,从殳。《易》曰:‘殷荐之上帝。’於身切。”会意字,殷字的构字本源不太明确,造成大家对殷字的本义有许多争议。许慎的这个解释,可以说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徐灏《说文解字注笺》“㐆者,反身也。乐舞回旋其身,故从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殳)干戚之类,所以舞也。”《周易·豫·象传》“殷荐之上帝”《周易正义》“用此殷盛之乐荐祭上帝也。”根据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理解许慎认为殷字的本意是指编排一场盛大的乐舞,舞蹈演员手拿着道具在舞台上旋转身体,这样盛大的舞蹈,正适合祭祀天地等盛大的节日举行。

第二种观点,认为殳是一个手持针之形,殷字本来指医者手拿针给患腹疾的人治病,可能是医字的初文。第三种观点,则认为甲骨文身是个大腹便便的贵族象形,㐆是反身示身份反转了,殷是仆役之人。

殷的字形在小篆以后变化不大,我们来看甲骨文,再回看前面三种观点,我觉得未必正确。也许殷和周一样,最早都是地名,盘庚迁殷和古公亶父定居周原,都是对历史有着重大影响的事件,到底是部族名影响了地名,还是地名影响了部族名,现在我们也无从考证了。我试着从自己的理解来解读殷字,其实甲骨文对文字的方向、方位并没有明确规定,所以身和反身并无区别,殷商人重视行商,可能甲骨文身字的肥大身体并不是象征大腹便便,而是身上缠着货物或钱财,那是腰缠十万贯的会意,古代在外行商安全也是个问题,手持武器护卫自身安全,这样殷字就是一个武装商人的会意了。

千字文中的意思,是《辞海》第六条释文“朝代名。”


商(shāng),因为版本问题,有的是商汤,我们顺便把商字读一下。《说文解字》“从外知内也。章省声。式阳切。”形声字,许慎的这个解释,完全是根据小篆字形进行的分析。认为本意是指估计、估量,从外面估测里面的情况。我们从字形演变来看,许慎的字形的分析是错误的,从甲金文字方面去看都和许慎认为的声旁章无关,应该是从金文字形讹变而来的。

季旭昇认为商字的甲骨文应该是从丙从辛会意,本义可能是裁制。我个人认为许慎对字形的分析是错误的,但是对商字本义的解读却歪打正着。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称字的甲骨文吗?和商字的甲骨文是不是有些相似?无论是称量还是估量,上古时期没有标准统一的度量单位,都是大约掂量、估摸一下罢了。张舜徽《说文解字注笺》“商之本义,盖起于估计,故许君以从外知内释之。远古以物易物,在度量衡制度未立之时,盖多以估计出之,故引申为商贾。”交易双方不止要估测对方的物品价值,还要协商价格,所以后期金文又加了口字形,表示交易双方不止要估量,还要商量。顺便提一下商贾在古代还是有区别的,所谓行商坐贾。千字文中商和殷都一样指古代的商朝,《辞海》第七条“古部落名。”第八条“朝代名。”


汤(tāng),《说文解字》“湯,热水也。从水,昜声。土郎切。”形声字,本意指热水,这个词义现代汉语中用得少了,不过《辞海》还是列在第一条释文“热水。如:赴汤蹈火。《论语·季氏》:‘见不善如探汤。’”汤字的字形我最早查到的是金文,就是从水昜声的形声字了,总体来说字形变化不大,简化汉字字形应该来源于草书楷化。文字学家认为,昜为日光照在地上的会意,是阳字的初文,日照会导致温度升高,昜有热意,从水昜声的汤字就表示热水,也是声义同源的例证。汤可能也是烫的初文,我们闽南人把温泉称汤,也是这层本义的体现吧!

在这里汤代表人名,《辞海》第五条释文“又称……成汤……商朝的建立者。……”古代儒家极度推崇的圣王之一,尧舜禹汤中国人都知道。

周发殷汤,也有版本是周发商汤,意思是一样的,殷商指的同一个朝代。这是两个人名,周武王姬发和商朝建立者成汤。吊民伐罪,周发殷汤说的是历史上的两次革命,夏朝末年夏桀残暴,成汤带领人民推翻了暴虐的君王,建立了商朝。到了商朝末年,商纣王一样穷兵黩武,残暴不仁,周武王姬发吊民伐罪,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吊民伐罪是所有起义革命者的最佳借口,也是儒家对王朝更替寻找合理化的原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