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友善社群中遇见真实的自己——《内在之光》小组共修记

【时间】2025.8.15

【小组成员】王莉莉、孔玲、陈秀玉

【共修内容】《内在之光》第四章“一起独处 独处的社群”

从《教学勇气》到《勇气之路》,再到《内在之光》,我们勇气更新种子教师一路相伴,边共读边共修。

这次的三人小组是自己组合的,都是老朋友,彼此信任。即便如此,我们的共修仍然严格按流程走。

这次共修由孔玲老师带领。孔老师很用心地准备,但活动开始时,PPT却打不开。不过这些小问题并没有影响后续的活动。她马上转为PDF,顺利播放。小结时,孔老师说,我们的包容与支持让她不焦虑,所以能快速想到办法补救。

在探讨与对话中,孔老师呈现了3个话题。我选择的是第二个话题——你是否曾身处对你的内在真我非常友善的社群、团体或关系?在这段经历中,是哪些因素让你的内在真我愿意走出来?

看到你是否曾在某个社群里,感受到对“内在真我”的全然接纳?我马上想到的是教育行走。

我很幸运,在教育行走志愿者的十年经历中,我感觉就是在这样的社群里。所以我分享了,在这段经历中,是什么让我愿意卸下防备,让真实的自己自然流露。

在这个社群里,我首先感受到的是全然的安全感。大家彼此信任,这种信任像一张柔软的网,让人敢放心做自己。不管我做什么、说什么,哪怕想法笨拙、做法粗糙,甚至偶尔出错,得到的从来不是评判,而是包容。如果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伙伴们也会真诚地提出,带着善意而非指责。这种“怎么做都被接纳”的氛围,让我不用藏着掖着,能毫无保留地分享最真实的想法。

其实在张文质老师和谢云老师构建的场域里,都有很珍贵元素,有看得见彼此光芒的眼睛。记得多年前,我写的读书笔记还只是流水账,用大白话记录对师父书籍的感受。但当我把七十多篇笔记分享出来时,师父和伙伴们没有嘲笑我的稚嫩,反而用鼓励的话语回应。后来师父把这些笔记做成超链接,还写了篇短文《一粒尘土也有它的光芒》——这句话,成了我今年新书的书名。正是这份被看见、被肯定的温暖,让我敢继续用真实的笔触表达自己。

社群里的包容,还藏在许多生动的细节里。张文质老师说在行走现场,“哭也是自由的”。这一点也不假。每年教育行走线下活动,我们都有两场自导自演的晚会:破冰晚会和歌舞晚会。今年的破冰晚会,因为台风影响交通,不少人改签,有些老师无法按时抵达现场。原定的主唱没到,其他伙伴立刻顶上;有人临时没法上台,马上有替补接上,没人觉得慌乱或不满。

还有那场“苏格兰裙”走秀,更让我感受到“绽放”的力量。张文质老师曾说,若能在他影响下,有100位老师出书,他就穿苏格兰裙跳舞。

今年已超百人。志红老师和启华老师发起名为《你与出一本书只差一条苏格兰裙》的走秀节目,所有写作班出书的,有到现场的老师都穿苏格兰裙跟着张文质老师上台。

谢云老师没准备裙子,志红就扯了块格子桌布给他围上。这也不防碍他的发挥。台上的我们都不是演员,却能毫无顾忌地展现最纯真的一面,台下的伙伴们用掌声和跟随的舞蹈回应,整个场域里没有尴尬,只有自在。

回头看,让内在真我愿意走出来的,其实是这几点:

1.一个安全的场域,允许不完美存在;

2.一群愿意看见美好的人,用鼓励和支持回应彼此;

3.一种“真实比完美更重要”的默契,让人敢卸下伪装。

在这样的社群里,我们不仅能看见自己没发现的优秀,更能让内在的自己舒展生长。希望我们都能遇到这样的环境,也能成为给别人带来这份善意的人,让每个真实的灵魂都敢勇敢绽放。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