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教育路,一程行走光

第十届教育行走已过去近十天,可我总觉得仿佛就在昨天,那些难忘的瞬间,依然清晰地在我脑海中闪回。

2019年,我曾踏足温婉的苏州;去年,又邂逅了热情似火的长沙——那些足迹,都成了我记忆里鲜活的印记。更让这次行程显得格外特别的是,第十届教育行走,恰逢我执教的第十年。此刻回望,总觉得这场相遇,像是为这十年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点,让这段旅程有了温柔的闭环。

【1】原来,培训也可以是一场流动的盛宴。

教育行走最打动人的,是它对“常规”的彻底打破。这里没有“必须端坐听讲”的规矩,没有“笔记写满才算认真”的标准,更没有“专家说什么就信什么”的盲从。短短几天里,12场主题讲座里藏着教育前沿的思考,3堂现场课展现着课堂最本真的模样,50多场沙龙则像一个个开放的树洞,让不同理念在这里碰撞、融合。

而最让我难忘的,是那些由“美仁”们自编自导的歌舞晚会。活动开始前一两个月,群里就热闹起来:有人甩出自创的节目海报,有人吆喝着组队排舞,素未谋面的老师们隔着屏幕讨论动作、修改台词,把碎片时间拼凑成排练的契机。抵达现场后,更是见缝插针地利用活动间隙磨合——开饭前的半小时、晚饭后的空场地、甚至走廊的拐角,都成了临时排练厅。

我至今记得那场上百人的八段锦表演:音乐响起时,来自天南海北的老师们自发起身,动作或许不算标准,却个个神情专注;还有陈志红老师发起的苏格兰裙走秀,张文质老师带着一群平均年龄超四十岁的写作者登台,步伐里没有刻意的整齐,却有藏不住的自信与洒脱。台下的掌声、笑声、跟着节奏晃动的手机灯光,汇成一片温暖的海。

那一刻我忽然懂了:教育者的成长从不是“被培训”出来的,而是在这样自由、热烈的共生里,自然而然地发生。

【2】在付出中,触摸成长的温度。

作为志愿者参与视频制作的经历,是这次深圳之行给我的特殊礼物。抢名额时的手忙脚乱,选机位时的反复斟酌,拍摄时的全神贯注,构成了这段记忆的底色。为了不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我不得不放弃完整听一场讲座的机会,电量像沙漏般快速流逝,可指尖按下快门的瞬间,心里却满是踏实。

真正的挑战在剪辑时到来。怎么把零散的视频完美嵌进背景图?我对着屏幕摸索了一个多小时,片头加上了,后面的片段却像断了线的珠子,背景图凭空消失。室友在午休,走廊里静悄悄的,只有我的指尖在屏幕上反复滑动,焦虑像潮水般漫上来。就在快要放弃时,突然想起“勇于求助,也是一种能力”,便抱着试试的心态给小尘老师发了消息。

没想到她秒回了消息,让我下午去找她。会场外的书摊上,她看着我做得视频,三两下就点透了关键:“先把所有片段合成一个完整视频,再用画中画功能嵌进去就好了。”困惑像被戳破的气泡,瞬间消散。

那天下午,我缩在会场角落剪视频,选视频、调帧率、对画面、加字幕、卡节奏,两三个小时里,耳边是活动的喧嚣,眼前是不断跳动的时间轴,等终于剪出一版满意的成品,手心竟出了汗。发给小尘老师后,收到一句“可以”的回复时,那种成就感比任何证书都来得真切——原来成长从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而是在磕磕绊绊里,学会坚持,也学会借力。

【3】在榜样身上,看见教育该有的模样。

教育行走让我遇见一群“把教育过成诗”的人。于洁老师就是其中之一。初见她时,一袭长裙,长发松垂,像一首静默的诗。可当她开口分享与学生的故事,那些寻常的片段便立刻有了温度:为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孩子准备“情绪冷静角”,陪留着洋葱头的学生慢慢解开心里的结,用一句“我懂你”代替长篇大论的道理。听着她的讲述,我不由地脸红了。

日常教学中,面对“问题学生”,我总在“管不住”的无力里选择妥协,却忘了教育最该有的耐心——就像于洁老师说的:“偶尔沮丧,永远明亮。”这份“明亮”,不是无视困难的天真,而是明知前路有荆棘,仍愿意俯下身,用爱心焐热坚冰的执着。

【4】带着光,重新出发。

离开时,行李箱里多了两件营服、几本书、一本没多少笔记的笔记本,还有那张“最美志愿者”证书。但比这些更重的,是心里的变化——对“培训”的抗拒变成了期待,对“付出”的犹豫变成了笃定,对“教育”的迷茫变成了清晰。

一群人,因为热爱聚在一起,在突破中成长,在付出中收获,在共鸣中温暖彼此。而我,将带着这场相遇里汲取的光,回到课堂——去倾听每个孩子的声音,去打磨每一堂课的细节,去相信教育里那些“慢慢来”的魔法。

我想,这大概就是教育行走的意义:它从不是终点,而是让我带着对教育的热爱与敬畏,重新出发的起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