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华社发表的《整治违规吃喝,不是一阵风不能一刀切》一文为我们深入治理违规吃喝问题指明了方向。违规吃喝并非简单的饮食问题,它侵蚀着党的健康肌体,损害了政府公信力,败坏了社会风气。整治这一歪风,必须标本兼治,既要雷厉风行,也要久久为功。
正风肃纪,重塑政治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违规吃喝绝非小事,它背后往往隐藏着利益输送、权力寻租等深层次腐败问题,破坏了政治生态的风清气正,挥霍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近年来,各级政府不遗余力整治 “舌尖上的腐败”,从制定严格的公务接待规定,到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再到曝光典型案例,多管齐下遏制歪风蔓延。这些举措让干部心存敬畏,让群众看到政府自我革新、整饬作风的决心。然而,违规吃喝问题具有较强顽固性和变异性,容易死灰复燃、花样翻新。我们不能有丝毫松懈,要以 “滴水穿石” 的韧劲持续抓、长期抓,让清正廉洁成为政治生态的底色。
精准施策,杜绝“一刀切”
在实际工作中,不能简单以禁止聚餐“一刀切” 来代替管理,要精准区分违规吃喝的类型,针对不同场景、不同主体采取相应措施。对于公款吃喝、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宴请等严重违纪违法行为,必须零容忍、严惩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绝不姑息迁就;对于商务接待、工作餐等正常公务活动,应在确保厉行节约的前提下,按照规定标准和程序执行;对于党员干部正常的人情往来和私人聚餐,要加强教育引导,倡导文明节俭,杜绝铺张浪费,防止其演变为违规吃喝。同时,不同地区、部门和单位的情况千差万别,整治工作不能 “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各地应结合自身实际,深入调研分析违规吃喝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整治方案。
强化监督,确保长效常治
整治违规吃喝不能仅靠一时的专项整治,要建立健全长效监督机制,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监管体系。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监督执纪问责职责,加大明察暗访力度,拓宽监督渠道,充分运用大数据、信息化等手段,提高发现问题的精准度和效率。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公务接待经费的预算管理、审计监督,从源头上遏制公款吃喝行为。同时,要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监督,营造全社会共同抵制违规吃喝的良好氛围。
立德树人,筑牢思想防线
违规吃喝问题屡禁不止,根源在于少数党员干部思想滑坡、纪律意识淡薄。要通过加强党性教育、纪律教育和廉洁文化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党章党规党纪意识,自觉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让廉洁自律成为党员干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违规吃喝问题看似小事,实则关乎党心民心,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成败。只有坚持标本兼治、精准施策、强化监督、立德树人,才能彻底根除这一歪风邪气,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让人民群众在正风肃纪中感受到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