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底和高》教学反思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认识底和高》,针对学生“高的概念表层化”“底高对应关系模糊”及画高错误的现象,接下来更需从概念建构、操作引导、难点突破三个核心维度切入,追溯错误根源并优化教学策略。

“高”的概念理解表层化


底和高一一对应关系模糊

一、“概念建构”:是否实现从“直观”到“本质”的深度转化?

学生的生活原型与数学概念的衔接是否脱节了?如课上仅用“生活中的高”(如树高、楼高)建立直观认知,却未及时抽象到“数学高是垂线段”的本质,这可能会导致学生将“高”等同于“长度”而非“垂直距离”。另外底和高的依存关系是否凸显?教学中我在孤立讲解“底”和“高”,让学生感知不到“没有底就没有高,高始终垂直于指定底”,导致学生画高时忽略“对应性”。再次 概念辨析是否缺失?如果我设计对比活动,如将“高”与“普通线段”“腰”对比,学生会更明确“高的核心特征是垂直于底”,从而出现画高不垂直、随意画线段的错误。

二、“操作引导”:是否形成“步骤规范+思维支撑”的闭环?

学生的操作步骤是否“重模仿轻理解”?如课堂仅让学生机械记忆画高步骤,却未解释“为何要靠三角板直角边”“为何要对齐顶点”,这会导致学生操作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出现三角板靠歪、顶点对齐不准等问题。其次课中过程性反馈是否及时?我在课堂巡视是否仅关注“结果对不对”,未聚焦学生操作过程中的细节错误(如漏标直角符号、高画成射线),未能及时纠正并强化规范,导致错误反复出现。

三、“难点突破”:是否针对“特殊情况”设计分层支持?

1. 平行四边形“多底多高”是否具象化?如果课上通过“实物模型操作”“不同底对应高的测量对比”,让学生理解“一条底对应无数条高,但方向和长度固定”,这会让学生在换底画高时不会混淆高的方向。

2. 钝角三角形“外高”是否拆解到位?虽然我在课上给学生模拟展示了钝角三角形“外高”的画法,也分步拆解“延长底边→作垂线→区分虚实线”的过程,可是课上直接让学生画外高,他们因空间想象不足,容易出现“高画在形内”“未延长底边”等错误。

综上,本课教学中,学生对“底和高”的认知障碍,本质是未真正建立“相互依存、垂直对应”的本质联系,画高错误则源于“概念理解不透彻”与“操作规范不扎实”的双重影响。后续教学中,需以“深化本质理解”为核心,通过“生活原型具象化-动态演示关联化-操作步骤逻辑化-难点突破分层化”的策略,让学生从“知道高”到“理解高”,从“会画高”到“懂为何这样画”,真正实现概念与技能的深度内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