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底和高》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主要有三个:①结合“限高”的情境体会高的意义,并通过动手操作,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底和高;②会用三角尺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给定底和高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本节课先通过桥洞的“限高”抽象出梯形的底和对应的高,随后借助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比高也让学生认识到底不同对应的高不同,最后引导学生会画给定底的高。课后王博士、学校领导以及科组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指导,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提问激发学生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二是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就需要老师对要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只有有效的提问才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关键。然而,在本节课的提问过程中,有些问题过于简单,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有些问题则过于复杂,不够清楚明确,让学生感到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精心地设计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二、小组活动过程细化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底和高的概念,我组织了小组活动。先让学生观察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三个图形谁高?提出自己的初步想法,然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确定结论并讲清楚原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我巡视各个小组,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并给予了适当的指导。但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小组在活动过程中出现了分工不明确的情况,导致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讨论不积极等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小组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督促小组内稍弱的学生积极加入讨论,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提高小组活动的质量。
三、促进组内学生交流
生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不但可以深化和拓宽知识理解,还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和沟通能力。为了促进组内学生的交流,我尝试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首先,我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避免个别学生独占话语权。其次,我鼓励学生互相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从他人的观点中汲取有益的信息。最后,我组织小组代表进行汇报,让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小组的讨论结果,促进全班学生的交流和学习。但是,由于平时对学生小组活动训练的不够,在这节课上发现有一些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存在表达不清晰、不敢发表自己观点等问题,进而导致在小组汇报时有种“置身事外”的感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参与度,特别是能力稍弱学生,让他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勇敢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总之,在本次教学中,我深刻认识到了有效提问、细化小组活动过程和促进组内生生交流对于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