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讲记(李辛)

不管是对于老鼠还是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间,时间,兴趣,爱好,看似无目的的探索和看似无所事事的浪费时间,这是对内心均衡至关重要的自由时光和自主选择。

没有养成独立思考习惯的人,容易被洗脑,流行媒体说什么,医生说什么,就跟着做了。

如果我们保持精神的清晰稳定,跟随这些正常而必然会有的起伏向前走,不固化某一片段,不放大且停留执着于此,而去尝试接受痛苦,保持生命的自然流动,也许会更容易通过。

人的心态常常很简单,当我们得到一个确定的解释之后就安心了。就像我们需要归属,需要有序,需要路标……

从某种角度来说,各行各业都在互相喂药吃。

一件事该做还是不该做,不在于财务分析和远期盈余预测,而是应该问自己,这件事对不对,当下安不安心。

森田疗法:接受痛苦,带着痛苦生活

(面对精神神经症)第一,接受自己正处于不佳的状态;第二,学习带着这个痛苦在生活中做力所能及的事,带着痛苦跟外界交流,小心地处在自己可以接纳应对的范围内,逐渐等待自己恢复。

(区别于,觉得自己状态不对,而刻意人为给自己灌输,我生病了,我需要完全的不受力,不能接触任何不良,局限在真空环境中,反倒不利于积极治愈。

举例为:将患有失眠,焦虑,恐惧,强迫等症状的病人安排在一个特定的环境,前一周不让出去,充分感受自己;第二周,白天安排户外活动,晚上读书写日记不可以相互交谈;几天后,再安排一些简单的劳动,还是不可以交谈;

不可以交谈是为了暂时阻断病患的“思维奔逸”状态,也常常因此把自己耗干。

学习带着痛苦做一些简单的事,既能锻炼身体,生命力也开始被正常的生活元素滋养,也会让人发现,即使心里有这些痛苦,每天做一些细小的看似没什么意义的事情,但内在是开心的,扎实的,比躺在那里,钻牛角尖要好很多。)

很多时候,不是外在的事物让我们不高兴。有的人外在已经很好了,但仍然不高兴。那是什么让他们不高兴?是习惯性心理认知和思维的运转方式,就像一个电脑的病毒程序一样。

尤其体现在长期守在一起的家人中,彼此之间都有很多固定模式,表达啊,情绪情感啊,还有心理上的反应,都在一个强大的惯性模式里。往往大家还没有说话,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是坐在那里吃饭的时候,内心的运作模式,其实已经是固定的那套了,要学会觉察,学会跳出来。

切忌:不要主观臆测,不要认定理所当然,不要固执己见,不要以为自己的观点,感觉总是对的。

对于我们现代人,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其信息量远远超过我们可以理解的。

但是呢,人类发展到现在,只整理出了几个抽屉,容量还非常有限,而且贴好了不容置疑的标签。然后,把这个无限的世界,按照有限的标签分类,放到这几个抽屉里,作为指导我们认知的标准,因此,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解读很狭窄。

生命中,要有适当部分的无所事事的空闲时间和心理状态,这点非常重要,因为这个过程是人的内心在自动消化,平时累积的东西。

共时性是指各种事件以意味深长的方式联系起来,即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活动之间,无形与有形之间,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之间的联系,而非只是巧合。(用以解释一些目前科学尚不能完全解释的灵异巧合事件)

他生活在瑞士一个太好的环境,每个人都彬彬有礼,有自己的边界,他内在的很多东西都不能表达出来。

但有时候一些看似粗鲁的言行,在某种意义上,会有利于某一类过于文明的人在某一阶段的身心健康。

当一个人属于自己的更扎得不够深,他就容易被环绕在周围的“群体意识”所驱动,植入,暗示。

人类的很多风俗有它的作用。比如中国风俗中的过年,祭祖,清明节等等,其实是让我们内心有一个根,一个锚点。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要保持精神健康,心理上需要一个身份认同,国家,地域,民族,信仰,家族都是帮助我们获得最初身份的共有属性。

很多宗教场所,都有为去世的人进行祈福的活动,帮助我们完成过去未完成的部分。在心理学意义上,这些看似“迷信”的过程,是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内心需要去完成的弥补,表达,祝福,追思的那一部分,这部分有其重要意义。

不少人处理问题,成功过一次或多次,然后就有一个成功模式,之后,所有的问题都想以这个模式来处理。这样,我们的心智模式会很单一,单一的时候太久了,身心都会出问题,有时候会是很严重的问题。

所以,长得矮一点,丑一点,身体差一些或某些方面有缺陷,从这个角度来说不一定是件坏事,它让我们有可能更接地气,更扎实,有机会了解过去曾经严重忽略的问题,有机会体验和学习另一种生活,有机会把自己发展的更完整一些。(生病也是如此。)

作为子女你要很清楚地告诉他(尤其指上了年纪的父母长辈):请留下来陪陪我们,你对我们非常重要。否则,即使有这么多好玩的事情,但没有你,我们的生活会缺一大块。

这些要清晰地向他们表达出来。他们会对生活有更深的意识,会跟这个世界的连接有更深的意识,他们也会因此更健康,光这些话就能让他们更健康,更长寿。

不要轻易说些属于死胡同的话,这一点真的很重要,一切都有可能。

我们作为子女的一个很重要的意义,不仅仅是给父母钱,买吃的,穿的,带他们出来玩,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扩大他们的生活和认知的范围。因而他们有机会扩展意识和精神的世界,这样就有可能把他们从过去受限的部分,以合适的方式带出来。

如果能够想到这一点,就是很大的孝心:如果能去做,就是很好的行孝。而且,这一点不光对父母有益处,对我们自身内心和外在生活的完整是至关重要的。

经常会有人收到自己不需要的礼物。不一定是送礼物的人不明白我们的需要,而可能是收礼物的人坐标不在自己的原点上,或者他的坐标中增加了一些不相干的内容。呈现的并不是他的真实状态和真实需求,让别人弄不清他需要什么,想要什么。

我们现代人活得很不自然,而且太认同,太依赖自己头脑当中的认知,思想和自己想要实现的意志。

五运六气和个体先天的阴阳五行即表明,不同的出生时间,形成了不同的体质,而且与精神格局,性格特征有很大关系。

按照中国传统的观点,个体的精神有先天的清和浊,定与不定,正与不正,而这个部分又跟他的父母乃至整个家族的“神”都有关系。所以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关于需要“长期用药”“药不能停”的习惯和认定,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宣判”和“打击”,不利于患者发挥积极主动的康复力量。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改善问题,而且会形成一种恐惧和限制,对康复希望和个人努力形成打压,也会把我们本来可以借由“生病”而反观自己,调治生活的自主可能性降低。

我们因为心身的不适去看病,吃药,希望问题就此好转,但凡事都有两面,越是确切的诊断命名,越是容易强化这个“抓住”的状态,于是我们停在了那里“奋力挣扎”。

生命这条流动的大河,只要不是人为的去卡死,阻塞,生命力自己会找到出口,它本身有着更高的智慧,我们需要给自己的生命多一点信任。

现在连送礼都有各种送你指南,然而,我们打听和参考的越多,可能会更迷惑,送的东西未必是朋友所需。

几千年来,人类由主动的文化启蒙者和知识创造者慢慢变成由社会习俗和文化所影响的被创造者。

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我们有多余的想法,说明这件事情没有做得恰到好处。

心身健康不仅与自己有关,也和我们的家庭,社会,时代有关。

人生的各种问题,疾病和痛苦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有机会慢慢苏醒过来。老天总是以各种方式让我们重新扩展视野。

如果我们在低能量水平,那我们碰到的所有原材料都会是低水平,然后我们的观察,思考,感受,行动都将会是在低水平,需要我们自己把它提升。

所谓,一分精神,一分事业。

一件事会不会成为创伤,并不取决于这件事有多严重,而取决于个人和周围人对这件事的认知。对孩子来说,家庭还有老师往往是主要的支持系统。

当你变成那种性格开朗的人的时候,你身边就全都是这样的人。

——但我内心好像没有那么强大,总在过去徘徊。

要行动,不要分析,也不要说这些套话。

这些话在电视剧里一遍一遍地放,都不是我们自己的话,我们很多思维的原材料,模式,表达的语言,都是从别处借来的。

用最朴素的方法调整,运动,做最细小的家务,关心自己,关心别人,浇水养花,看它们发芽……这些都安心做到了,和它们连接的很好,和周围一切联结得很好,我们就不会不正常。不正常是因为我们老想着有比这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状态,总觉得好的东西在别处,在远方,不在我们自己这里。

等你能够打一个小时的羽毛球或网球,能把教练打得气喘吁吁的时候,你的想法就完全不一样了。人的想法是随着自身的能量水平一直在变化的。

群体的无意识惶恐或约定俗成,并不是我们蒙头往前冲,只管跟上社会传送带,不管不顾孩子内在健康和精神需求的理由。

我们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有两个方向,一种是认为他需要一个正确的答案或解释,来说明比如死亡是怎么回事,我们会在自己已有的认知库里给他一些说法。另一种,因为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范围很广,可能暂时没有现成的答案。我们可以先抛出问题,与他讨论,用时间来静候答案。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发展出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力,而不是接受某个固化的答案。

其实重点不在答案,思考与讨论的过程更重要,这会帮助孩子心智的发展。

比如有没有必要一定要用儒释道的语言来解释?有时候语言的表达形式不一定那么重要。纵观人类文明过去1500年的历史,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对真理的表达方式会理解不同而引发各种战争。

一切的体悟来自真实的生活,并能在内在思想的海洋中渐渐明晰。这个过程能帮助我们建设相对稳固的内在心灵。

真正的学习是用来睁开自己的双眼,打开心,自主思考,理解这个世界并与之互动。

嘴上了了,心里慌慌。

这就是脑袋知道和全身心知道的区别。

“标准答案”和“周围人会怎么想”像栅栏和大片的乌云遮蔽着我们。

我们成年人其实也需要再这么过一遍,当然不是都去玩叠房子,看蚂蚁,而是去持续地做不一定那么“有价值”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在其中发展自己的观察力,创造力和贯彻始终的持续力。

健康状态的“阴”是柔软,包容,承载,舒缓,懂得退让的一种能量状态。健康状态的“阳”是流动,温暖,开放,积极的一种状态。

——————————

我愿将此书地阅读体验封为精神灵魂的“马杀鸡”。

会有一些好似开眼般地恍然大悟,也越来越深谙,原来与每本书相遇的缘分都是最好且既定的安排。不然,怎会偏偏好在自己低能量的时刻遇到它从而最低程度地原谅自己,并有了跳出去的准备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