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辩证思维,化困难为机遇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古老的哲言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则。彩虹与风雨共生,机遇和挑战并存,困难虽带来压力,却也蕴藏着机遇的种子。对于党员干部而言,以辩证思维把握困难与机遇的关系,将困难转化为事业发展的契机,是必备的能力与担当。
困难是一道坎,也是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从唯物辩证法来看,困难客观存在,回避或忽视困难,绝非正确的态度。浙江曾面临资源、环境等因素制约,出现“成长的烦恼”,但当地并没有被困难束缚,而是将其视为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遇。通过推进科技进步、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等举措,浙江成功实现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将发展的 “绊脚石” 变为了 “垫脚石”。这表明,只要我们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面对困难,就能在困境中找到破局之道。
事不避难者进,化危为机需具备主客观条件,而主观条件尤为关键。面对困难,“大势如此” 的宿命论和 “个人努力无用” 的消极思维要不得。华为在遭受美国科技遏制打压时,不信邪、不怕压,把 “卡脖子” 清单转化为攻关清单,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最终在芯片、5G 等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打开了事业发展的新天地。这种迎难而上的劲头,正是党员干部应有的精神风貌。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心,勇于担当作为,就能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将困难转化为机遇。
调查研究是把困难变机遇的重要方法。坐而论道、闭门造车,永远无法找到解决困难的良策。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和最迫切的需求,从而找到工作的着力点。基层群众探索出的新路子、提出的意见建议,往往蕴含着解决问题的智慧和办法。党员干部应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到困难多、矛盾突出的地方去,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将“山重水复疑无路” 的困境变为 “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机遇。
创新是赢得机遇的关键。首钢老厂区在停止钢铁冶炼业务后,通过对工业遗产进行绿色改造,并依托冬奥会的机遇进行功能性更新,成功从“工业锈带” 转型为消费新地标和科幻新乐园。这一案例充分说明,只有打破常规思维,勇于创新,才能实现困难与机遇的转化。党员干部在面对困难时,要以全局视野和长远眼光看待问题,以 “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的精神突破条条框框,用新的思路和办法化解困难,从 “危” 中寻得 “机” 的曙光。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越是在这样的时刻,党员干部越要坚定信心,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迎难而上。要深刻认识到,困难是成长的阶梯,机遇总是隐藏在困难之中。只要我们以辩证思维把握困难和机遇,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就一定能化压力为动力,化困难为机遇,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在风雨洗礼中书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