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7

吾日三省吾身

教育生活寻“美”:

1.晨读与第一节课修改好24号的推磨检查上报资料,第二节课语文,有气无力感,以后酒要控量了,若干不是不适!!!

2.

阅读咂摸悦美:解码教材修订逻辑架设童话教学阶梯

—三上《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任务化教学实践探究

童话作为小学阶段滋养儿童精神成长的重要载体,其教材选文与教学设计需精准贴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修订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将童话单元从原来的第三单元调换至第四单元,对教学内容也进行了多处调整。其中,原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宝葫芦的秘密(节选)》取代《卖火柴的小女孩》成为本单元首篇课文,尤其引人注目。本文以该单元修订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宝葫芦的秘密(节选)》在不同年级(册次)的编排差异,进而构建适配三年级学生的任务化教学设计,为童话教学如何兼顾认知规律与育人价值提供实践参考。

一、三上第四单元的修订要点与适配性简析

本次教材修订以多维渗透深化育人价值、学法理念指导教学转型、要素统整构建阶梯化体系、科学编排实现便教利学为目标,通过协同调整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核心选文及梳理交流活动等关键内容,打造更切合学生实际的教材体系。

1.明确了人文主题学习目标

原单元人文主题以导语的形式表述为“乘着想象的翅膀,游历奇妙的童话王国,看花儿跳舞,听星星歌唱”,修订后的单元页保留该人文导语,并新增人文主题学习目标为“阅读童话,构筑充满童心的精神乐园”。此目标与人文导语呼应,直接凸显童话阅读对学生内在精神成长的作用。

2.重构了语文要素训练体系

过去的单元语文要素为“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和“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修订后调整为“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体会其中的真善美”和“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新增的“体会其中的真善美”,由原四下第八单元“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微调、合并而来。这一重构实现了价值体认目标的前置,既贴合三年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认知需求,也与“构筑精神乐园”的人文主题形成目标呼应。

3.更换了核心选文载体内容

原首篇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涉及社会苦难背景,情感基调较为沉重,三年级学生理解难度较大。修订后选用《宝葫芦的秘密(节选)》,其情节贴近儿童生活,语言平实自然;“宝葫芦满足愿望”的具象设定,为学生体会真善美提供了易于感知和理解的具体情境。课后习题同步调整,着重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结合自身展开想象,并拓展阅读原著。

4.拓展了“梳理与交流”功能范围

原“交流平台”主要通过举例传递童话想象的相关知识点。修订后更名为“梳理与交流”,在保留原有认知内容的基础上,新增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分享个人感受的体验类问题,并补充了一些来自新修订课文的实例,与“体会真善美”的语文要素形成实践层面的配合。

二、《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下调至三年级的认知适配策略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从四下第八单元下调至三上,是否会加大三年级学生的学习难度呢?答案是否定的。文本自身优势为下调奠定了基础,教材编者又通过生字识写、课后习题的针对性调整,精准契合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呼应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

(一)文本内容:贴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通俗表达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自身的文本特点,是其能够顺利下调至三年级的重要基础。文中以王葆的视角展开叙述,语言风格贴近儿童日常对话,简洁直白且充满童趣,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习惯。情节推进围绕“听故事—想葫芦—盼拥有”的线性脉络展开,没有复杂的叙事转折,学生能快速把握故事主线。同时,该文本的核心情节设定具象可感,避免了抽象概念的理解障碍,为学生感受童话想象、体会其中美好提供了直观载体。这种通俗易懂的内容呈现,与生字识写的适配设计、课后习题的梯度安排形成合力,共同降低了三年级学生的学习门槛,确保文本能与学生认知水平精准对接。

(二)生字识写:适配识字基础的识写量与注音设计

统计数据表明,相较于四年级版本,本课会认字增加了5个,共13个(如“普、希、联”等);会写字减少6个,共9个(如“葫、芦、错”等);文中注音量大幅提升,多达30个。这种“多认少写”的设计精准适配三年级识字基础——既扩充了高频词汇量,又减轻了书写压力。教学中可围绕会认字的语境运用、会写字的结构梳理来开展,同时加强对注音生字尤其是轻声词,如“规矩、胳膊”的认读练习。

(三)课后习题:遵循认知进阶的分层训练设置

本课课后基础题包括朗读课文,概括奶奶讲的故事及宝葫芦的神奇之处,分析王葆想要宝葫芦的原因并结合自身提问。这些习题紧密贴合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朗读课文能帮助学生熟悉文本节奏,在反复诵读中感受童话语言的生动;概括人物与故事及宝葫芦神奇之处,是对学生基础阅读理解和信息提取能力的训练,难度贴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王葆想要宝葫芦的原因并结合自身提问,既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人物心理,又通过联系自身生活激发表达欲,让学生在表达中自然融入对文本的思考。选做题点明“靠宝葫芦不劳而获带来烦恼”,引导学生阅读原著,为学生提供拓展阅读的方向,也为落实“体会其中真善美”的语文要素创造条件。

三、《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任务化教学的梯度设计与实施

(一)单元定位:融合认知规律与育人价值的童话教学实践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作为单元首篇课文,以其神奇想象的情节及儿童心理描写,天然契合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为教学提供优质载体。

教学可紧扣单元定位,结合课后习题构建“支架适配—闭环衔接—趣味转化”体系:以“宝葫芦探秘手册”为核心,用表格梳理故事、剧本支架创编等降低难度;通过“故事梳理—心愿分享—童话创编—阅读延伸”任务链落实目标;将习题转化为“找宝葫芦神奇点”“设计宝葫芦心愿”等探秘任务,呼应单元“从感知到表达”梯度,贴合三年级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在任务链中逐层落实目标。

(二)任务设计:“宝葫芦探秘手册”学习任务的梯度建构

核心任务:制作“宝葫芦探秘手册”,解锁童话的想象与美好。

任务一:故事梳理员

1.初读文本,学习生字词。

(1)学习生字词:自主认读生字词,结合偏旁猜字义、借助语境理解词义,练读含有生字新词的课文句段。

(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文本,梳理情节。

(1)出示手册“宝葫芦故事页”,左侧是“奶奶讲的故事”梳理表格,右侧为“宝葫芦神奇之处”勾选项,下方设有迷你思维导图(如表1所示)

(2)学生带着“找神奇点”的任务大声朗读课文,圈画相关语句,填写“奶奶讲的故事”栏表格,在“宝葫芦神奇之处”栏用“√”标注神奇点,结合迷你思维导图梳理王葆对宝葫芦的情感变化脉络。

(3)开展“快问快答”复述活动(学生需举高手册示意答案),如师问:奶奶讲了谁的故事?生答:张三。师问:宝葫芦怎么帮李四?生答:马上变出大花狗。

3.巩固提升,深化理解。

(1)“神奇细节放大镜”对比:朗读去掉“立刻、马上”的句子,与原句比较,体会这两个词语对神奇感的强化作用。

(2)分角色朗读:女生读奶奶的话,语气亲切;男生读王葆的话,读出期待。先各自练习,再分角色朗读,体会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3)“我学奶奶讲故事”:根据课文15~17自然段,用“我跟你说啊,小葆……”开头,练讲宝葫芦的故事,再读一读老师改写的故事。引导发现:奶奶讲的故事里有很多“呀、呢”,读起来有什么感觉?体会童话语言的童趣性。

(4)“故事小补丁”创作:如果李四想要一条鱼,宝葫芦会怎么让他得到呢?用“立刻”或“马上”说说看。

【设计意图:紧扣“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这一语文要素及课后习题1,以表格、导图为支架降低梳理难度。按“初读识字—再读理情节—巩固理解”推进,将梳理转化为“找神奇点”任务,结合圈画、复述、朗读等活动,强化对想象与语言特点的感知。通过去词比较、想象说话落实目标,激发兴趣,为后续铺垫。】

任务二:心愿分享家

1.出示手册“宝葫芦心愿页”,含两张心愿卡:左侧“王葆的心愿”,引用课文信息填空,如“王葆想要宝葫芦,这样他______”;右侧“我的心愿”,用句式支架“如果我有宝葫芦,我会帮______(谁)______(做什么)”进行速写。下方设“小预测”栏:如果我的这个愿望靠宝葫芦实现,可能会有什么意外?(如图1所示)

2.引导学生思考课后习题 2,先朗读文中相关语句,再填写两张心愿卡。同时填写“小预测”栏,引导从“利己”到“辩证思考”。

3.开展“心愿分享会”,分别用期待和犹豫的语气对比朗读王葆的心愿,说说哪种更合适。学生拿着手册分享:“我从王葆的心愿里看到他想变轻松,我的心愿是______,因为______。”教师点评时强调“善良的心愿就是童话里的美好”。

4.开展“价值选择站队”活动。教师提问:靠宝葫芦实现愿望,真的更好吗?

学生持手册分区域站队:赞成区(左侧),反对区(右侧),不确定区(后排),每队派1人说理由。例如:“自己努力才有成就感。”辩论中加入对比思考:王葆如果靠自己努力实现愿望,会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紧扣“体会其中的真善美”语文要素及课后习题2,用心愿卡这一可视化工具,将抽象的体会转化为“写心愿”“分享心愿”活动,贴合儿童表达习惯。对比朗读王葆的心愿,助力准确把握人物心理;“小预测”和“价值选择站队”引导思辨,从理解王葆心愿到关联自身思考,自然实现认知进阶,深化对“美好”的理解。】

任务三:童话小编剧

1.出示手册“宝葫芦小剧场页”,提供两种剧本支架。

2.学生根据自身水平选择支架进行创编。比如基础版可以是:在公园里,我看到小弟弟摔倒了。宝葫芦说:“我来帮你!”然后宝葫芦轻轻扶他起来。最后小弟弟笑着说:“谢谢。”

3.小组合作表演,用手册当剧本,通过肢体动作、语言表达重现童话情境。

4.表演结束用 “因为_____(情节),所以我感受到_____(美好)”说说这个故事里的美好是什么。

【设计意图:围绕“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的语文要素及课后习题2的延伸,将 “编童话”转化为“编剧本+角色扮演”,用两个不同层次的剧本支架适配不同水平的学生,降低创编难度。承接任务二的“心愿表达”,将口头分享升级为创意表演,通过具身体验强化对美好行为的感知,落实语文要素,契合三年级学生具身学习特点。】

任务四:阅读小向导

1.出示手册“延伸阅读页”,内含“阅读追踪卡”,配有“问题气泡”:“宝葫芦带来了哪些烦恼?”

2.播放2分钟原著动画片段(王葆被宝葫芦陷害情节),引导学生思考。

3.鼓励学生课后读原著,记好“阅读追踪卡”。其内容为:“我的发现:宝葫芦会______(烦恼);追踪计划:今天读______页;记录方式:画画或写关键词。”

4.开设“阅读小课堂”,下节课上课时选取3份“阅读追踪卡”快速分享发现,学生拿着手册分享:“我知道宝葫芦带来了______烦恼。”

【设计意图:针对课后习题3,聚焦核心问题,结合动画片段激发课外探究兴趣。“阅读追踪卡”用低难度记录方式,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原著阅读。任务二至任务四共同构建愿望实现方式的辩证认知体系:从感性认同到创意实践,再到批判反思,最终强化“不劳而获有危害”的价值认知。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童话教学实践表明:同一文本在不同年级单元中,需基于学生认知规律进行角色适配。文本虽固定,其承载的生字量、习题目标、任务支架等教学要素及育人价值,均随年级定位调整而呈现梯度差异。这一过程,正好呼应了2022年版课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在语文实践中感受文学魅力、丰富精神世界”的要求。这启示我们:教学须紧扣认知发展轴心,超越“同一故事”表象,让文本在不同语境中承担适切功能,教法灵活应变,使每类文本都成为滋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阶梯,彰显“用教材教”的智慧。】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新城小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