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觉得我们中国人,除了青年就是老年,好像没有中年似得,其实最宝贵的,是中年。”
——引自《哀乐中年》
十一假期,翻来翻去没找到吸引我走进电影院观看的大片,反而在家搜索到的这部免费的老电影让我印象深刻。
《哀乐中年》是一部1949年上映的电影,影片的男主陈绍常是一位创办小学多年并自任校长的中年男子,早年丧妻后独自抚养三个子女,在经历了一系列家庭琐事与矛盾后,他深感中年的孤独与悲哀,与挚友之女敏华的重逢让他重燃生命之火。
黑白的画质和偶尔的跳帧都不能掩盖这部电影的优秀,影片中的某些言论至今仍能发人深省,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一、活着是为了别人的评价。
陈绍常的大儿子在和银行经理的女儿结婚后一步步成为了所谓的成功人士,他让父亲不要再去学校教书,因为“我已经这么有钱了,父亲却是个穷书匠,别人会怎么看我”;他在陈绍常的寿宴上组局搓麻将,却在广播里以名人的口吻劝诫年轻人不要db,说自己“从不打牌”。
活在他人的口中,虚伪又自私的人啊,永远醒不来。
敏华因为从小在继母的语言和行为暴力中长大,反而学到了:做得再多再好也得不到一句好话,还不如随心顺意只考虑自己。所以她敢反抗继母想把她嫁给老男人的想法,也敢为了脱离继母的掌控去学校当教书先生,甚至大胆地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如果敏华为了活成别人口中的“好女儿、好媳妇”,那她首先就必须舍弃“自我”才能麻木地活下去。
任何一次短暂地清醒,都是对丧失自我的人进行的一场痛苦地鞭笞。
二、孝心是买块好的坟地。
电影中极为讽刺的一幕是陈绍常的儿子为还算壮年的父亲送了一份墓地设计图。他们劝父亲离开创办的学校,让他在家当老太爷种花养鸟,陈绍常找女儿诉说无所事事的内心苦闷,女儿也只顾忙于自己的家庭而对父亲爱莫能助。三个子女无意去了解父亲的真实感受,为了面子,为了孝子的名声,以他们自以为的方式强迫父亲在家颐养天年,并给父亲买好了墓地修好了坟茔。
只等父亲一死,锣鼓一响,孝子贤孙粉墨登场。
所以孩子的意义是什么呢?电影开头,陈绍常带着三个孩子去给妻子扫墓,孩子们在墓园的大树下开心地玩着蒙眼抓人的游戏,他看着敏华被后母欺负所以也拒绝了妹妹给他相亲的提议;影片最后,陈绍常只能对着墓碑上的妻子说说话,大树依然繁茂,孩子玩耍的身影依稀浮现在眼前,他还活着,身后是正在修建的陈氏墓地,那是他的孩子们最后也是最暴露的孝心外显。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三、为自己好好而活。
陈绍常在敏华的开解下返回学校教书,面对敏华的示爱,虽然孩子全体反对,他也因为年龄差距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坚定地走到了一起。敏华被学校开除,他们就重新找了块地建起学校,在新学校的第一堂课上,他又讲起了熟悉的开场白:记得我开学第一节课,只有十二个学生。教室隔壁的房间里,有他新婚的妻子和出世不久的孩子。
生命好像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怪圈。
透过屏幕,我仿佛看到了陈绍常和他的第一任妻子开办学校、养育幼子和教导十二个学生的情景。爱妻早逝,他为了孩子活着,在即将死去的前夜,有人再次走进了他的生命,在自己的坟墓之上他重启了新的人生。
从敏华的人生来看,幼时是陈绍常劝诫父亲让她继续读书;父亲去世后继母想把她嫁给老头获得彩礼钱,她向陈绍常求助,是陈阻止了继母;继母不愿意再养着敏华,也是陈绍常给了敏华一份学校教书工作。后来陈绍常被儿子逼着辞职,敏华接过了他倾注半生的事业。
成年后的敏华对着陈绍常总是满眼深情,明显地溢出了荧幕。如果没有别人的提亲,敏华或许不会表达出对陈的爱慕,但敏华才是活得最通透的那个人。坎坷的人生经历塑造了她的观念,她懂得人要为自己而活。
敏华说:
“我们真是一个古怪的民族,对于死看的这么重要,而并不讲究怎么样好好地活下去。”
愿我也能和敏华一样当个明白人,在被鸡毛蒜皮充斥生活的中年时期,能在孤独哀伤中找到为自己好好活着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