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第三届“感动石油”人物颁奖典礼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总有一些时刻,让我们驻足凝望;总有一些人物,让我们热泪盈眶。前些天偶尔看到的第三届“感动石油”人物颁奖典礼,正是这样一场穿透岁月、直抵人心的精神礼赞。格局够大——连缀起75年石油史;故事够细——讲透了石油人的悲欢;情感够热——能让观众跟着流泪,它不仅仅是一场年度人物的评选与表彰,更是一次对石油精神谱系的时代书写,一场融合了历史纵深、现实关怀与未来视野的视听史诗,为国家级主流文化盛事增添了新篇章。

一、以感动为钥,解码石油精神的时代传承
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一直都是石油石化行业的灵魂和根基。第三届“感动石油”人物颁奖典礼超越一场表彰仪式的范畴,它是能源行业的精神缩影,聚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核心使命,让大国重器的守护者从幕后走到台前。
一切伟大的事业,都始于人;一切不朽的精神,都系于人。“感动石油”最动人的力量,正在于它以“人物群像”为笔,在75年的时间轴上,勾勒出石油精神从历史到当下的传承脉络。90岁的吴淑华站在舞台上,讲述“三八”女子钻井队在克拉玛依戈壁滩的奋斗往事——冰冻三尺,她们用冻得流黄水的耳朵仍紧盯着机器,四五十度的酷暑里,馊了的饭菜配着混机油的水咽下。女同志生理期,照样泡在泥浆里干活。这不是遥远的“历史片段”,而是石油精神最鲜活的“基因密码”。
从吴淑华的“巾帼战荒滩”到杨义兴躬耕修井一线27年,诊断各类油井“疑难杂症”,从翟光明院士“皓首穷经找油田”的百年初心,到“90后”杨志强带领团队出征“无人区”,在世界屋脊钻出海拔最高、实钻最深、深井最快、组停最少等多项纪录,从曹遂军带领团队攻克20余项焊接难题到10位劳模代表接受新员工献花时的“薪火交接”,典礼用“老中青”三代人的隔空对话,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接力跑”。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口号延续,而是将“苦干实干”“三老四严”的精神内核,植入每一代石油人的职业信仰中。

“感动”的终极指向,是价值的共鸣;而央企的终极担当,是与国家同频、与人民同心。第三届“感动石油”典礼最深厚的力量,在于它将“石油人的情”与“家国的责”紧密相连,让观众在情感共鸣中读懂央企的使命所在。中缅油气管道马德岛皎漂管理处501名中缅员工“宁肯历尽千般险,也要护得能源安”,诠释“胞波情谊”。海外石油人耿捷的女儿耿苏讲述父亲在苏丹、乍得的19年——45天顶着40度高温量完130公里管线,一连3个多月以土豆片果腹。爷爷奶奶临终未能见最后一面。但这份“亏欠”的背后,是“一带一路”上“丝路国脉”的守护。从何治呈将“挂职”当“本职”,让若尔盖8万农牧民享受到乡村振兴的成果,到许建枢做好“管理卫士”,助力广西石化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项目实现23个月全面中交,创中国石油同等规模工程建设最短工期纪录……这些故事共同勾勒出中国石油的“担当图谱”:它不仅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更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先行者”。
二、以科技为笔:数智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石油力量”
第三届“感动石油”典礼最具突破性的探索,在于它用科技手段为石油精神注入了全新的时代内涵,让“老工业”焕发“新活力”。
吉林油田CCUS技术攻关团队20年攻坚克难,建成亚洲最大全产业链CCUS国家级示范工程,将“乌金”化作“碧波”,用科技践行“双碳”战略,铸就大国减排新名片。中国石油信息化补强核心工程项目管理团队,2年时间让系统在145家单位上线运行,用“键盘敲落月如钩”的数字力量,重塑传统石油业务的运行逻辑。这些团队的故事,不再是“战天斗地”的单一叙事,而是“科技赋能”的多元表达——无人机巡检、智能头盔会诊、实时数据可视化,这些“科技狠活”让观众看到:石油工业早已不是“傻大黑粗”的代名词,而是站在数智化浪潮前沿的“创新先锋”。
新科技带来新质生产力。陈颖多年深耕共聚酯,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让“中国制造”在新材料领域挺起脊梁。张金友勇闯“油龙”禁区,在纳米空隙中叩响陆相页岩油之门,实现从“0到1”的历史性突破,为用非常规油气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立下汗马功劳。75载风雨兼程,一代代石油人始终怀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坚定信念,传承弘扬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石油力量”。
三、以小切口为镜:艺术创新打造“独一份”的视听盛宴
在叙事与艺术呈现上,第三届“感动石油”典礼的创新堪称“同类活动标杆”——笔者对比过近3年央企、国企的年度人物典礼,多数仍停留在“歌舞表演+视频播放+颁奖致辞”的传统框架,而此次典礼却将“石油特色、数字技术、情感共鸣”深度融合,打造出多个“独一份”的亮点,每一处都让人眼前一亮。

一是全息影像:让“铁人”跨时空对话。王进喜1:1全息影像通过动作捕捉、AI建模还原神态语气,开口问“现在的油田,是不是不用再靠人拉肩扛了?”“90后”钻井队长杨志强互动问答,“您放心,我们用智能钻机在海拔5000米的世界屋脊钻井,单日进尺突破300米,比当年快了10倍!”此时全场掌声雷动,将“精神传承”转化为可感知的对话。不同于其他晚会用全息呈现歌舞炫技,此处技术完全服务于精神传递,让“铁人精神”成为“活教材”,社交媒体上观众留言“看到铁人‘开口’,眼泪瞬间落下”。
二是舞台艺术:藏着“石油密码”的沉浸式设计。主舞台背景为动态“能源地质剖面”,讲述戈壁钻井时显荒漠剪影与暖黄灯光,讲海上油田时变蓝色波浪,讲CCUS技术时从“黑油流”转“绿植被”;两侧钻井架装置借灯光变化呈现“1960年代木架井”“1990年代钢架井”“2020年代智能井”的演变,让观众一眼看懂石油工业的技术迭代。这种“场景化、沉浸式”的舞台设计,把“石油专业场景”转化为大众能理解的美学语言,笔者从未在其他企业晚会上见过如此“贴行业、接地气”的舞台创意。将专业场景转化为大众易懂的美学语言,是其他企业晚会少见的“贴行业”创意。
三是数字应用:技术为内容服务。比如讲述张金友团队攻克陆相页岩油技术时,舞台中央突然亮起AR三维油藏模型——观众能清晰看到页岩层中的纳米级空隙,以及原油如何在技术干预下流动;配合主持人“就像在石头里‘挤’油”的讲解,原本晦涩的“纳米空隙开采”变得一目了然。再比如信息化团队的故事里,穿越机拍摄的镜头堪称“神来之笔”:穿越机从舞台上方的“石油管网”造型(由灯光组成)穿梭而过,镜头向下俯冲,掠过模拟的“数字化控制室”(演员扮演的工程师在屏幕前操作),最后定格在“145家单位系统上线”的实时数据墙上——这种“空中穿梭+地面场景+数据可视化”的组合,让观众感受到的“数字力量”。
晚会气氛热烈,信息化团队短片的“酷炫科技感”、原唱刘秉义到场与“感动石油”人物、团队,历届劳模群体代表,中国石油中外员工代表合唱《我为祖国献石油》、网红歌手演唱《逆流而上》的“青春潮流感”,共同构建了一场兼具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视听盛宴,更是央企文化传播在理念、内容、形式、手段上的一次全面革新,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石油开放、自信、时尚、充满活力的崭新形象。
据了解,典礼的社会反响强烈,80万直播观看人次、3797.86万全网影响力、87篇中央主流媒体报道,网民留言“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戈壁荒漠替我们负重前行”“中石油是一个很有活力的企业”。这些反馈说明,“感动石油”人物事迹,能真正走进公众心中,构建起“企业-社会-国家”的价值共同体。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这场兼具思想深度、情感温度与艺术高度的典礼,为新时代文艺叙事如何锚定“国之大者”、传递精神力量,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样本。当石油精神在数智时代焕发新生,当央企担当在国家战略中持续彰显,“感动石油”的故事必将继续书写——它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召唤:每一位石油人都是能源强国的建设者,让我们在平凡岗位上续写不凡,在保障能源安全、建设美丽中国、推进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书写属于新时代的“石油答卷”。
作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级编辑 王永利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高级记者 杨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