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石油精神的时代回响
从松辽平原的冰天雪地到塔克拉玛干的无垠沙漠,从渤海之滨的钻井平台到川渝山地的页岩气田,一代代石油人用脚步丈量山河,以热血浇灌梦想,在祖国大地上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能源史诗。这种跨越时空的坚守与奋斗,凝结成独特的“石油精神”,在岁月流转中不断传承,成为照亮行业前行的精神火炬。
石油精神的内核,是“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担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贫油国”的帽子和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以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辈石油人,怀揣“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的信念,在大庆油田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大会战。他们跳进零下几十度的泥浆池搅拌泥浆,用身体对抗严寒;他们住在简陋的“干打垒”里,靠人拉肩扛竖起井架。正是这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拼劲,让中国甩掉了“贫油”标签,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能源基石。
传承石油精神,离不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匠心。随着时代发展,石油工业从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但对品质的坚守、对创新的追求从未改变。从攻克页岩气开采技术难题,到研发深海钻井平台;从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到构建智慧油田体系,新一代石油人在继承前辈奋斗精神的同时,以科技为刃,向更深、更远、更难的领域进军。他们在实验室里反复试验,在钻井平台上日夜值守,用精准的数据和严谨的操作,诠释着“三老四严”(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的工作作风,让石油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传承石油精神,更要延续“扎根基层、奉献家国”的情怀。石油人的足迹,往往印在最艰苦、最偏远的地方。他们远离城市繁华,与戈壁、荒漠、海洋为伴,用青春和汗水守护能源动脉。无论是驻守边疆油田的工人,还是奋战在海外项目的工程师,他们心中都装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这种情怀,让他们在孤独中坚守,在挑战前无畏,也让石油精神超越了行业界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面对能源革命的浪潮和“双碳”目标的使命,石油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是绿色开发的责任,是科技创新的勇气,更是薪火相传的担当。从老一辈的“战天斗地”到新一代的“智创未来”,变的是技术手段和发展理念,不变的是流淌在石油人血脉中的奋斗基因与家国情怀。
传承石油精神,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当更多年轻人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带着这份精神投身能源事业,石油精神必将如同永不枯竭的油井,持续为国家发展注入动力,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书写新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