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学生学习《曹刿论战》,读到“十年春,齐师伐我”时,我故意顿了顿,指着“我”字问:“这个‘我’是谁呀?”
底下立刻有人举手:“是鲁国!”理由说得很清楚——《左传》作者左丘明是鲁国人,写本国事自然用“我”。
我笑着点头,话锋一转:“咱们现在生活的山东,常说‘齐鲁大地’,那你们猜猜,咱们脚下这片土地,当年算齐国还是算鲁国?”
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有说鲁国的,因为课本里总提曲阜的孔子;有猜齐国的,说听老家老人讲过“齐国故城”的故事。我没急着揭晓,手机搜出一张春秋战国地图,放在在投影上。
春秋时期的地图
“看这儿,”我指着地图上一片广袤的区域,从泰山以北一直延伸到海边,“这就是齐国。”
蓝色的海岸线弯弯曲曲,都城临淄的位置被标得格外醒目,我说,据说临淄是当时东方第一大城。你还记得《晏子使楚》怎么说临淄的?“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
再看鲁国,像片小小的树叶,挤在泰山以南。
学生们“哇”了一声——原来课本里总被提及的齐国,版图如此之大。
“咱们在这儿,”我点了点地图上我们城市的位置,正好落在齐国疆域的右边靠海的地方,“千年前,我们都是齐国人。”
有个男生眼睛一亮:“那曹刿论战里,‘齐师伐我’的‘我’是鲁国,咱们相当于‘齐师’那方?原来我们曾是个列强!”
这话逗笑了全班,我却觉得挺有意思——隔着两千多年,课本里的“敌我”忽然和脚下的土地有了勾连。
我指着地图说:“齐国靠海有盐,山里有铁,还出管仲这样的能人,难怪能成霸主。”
学生们的目光在地图上扫来扫去,有人小声说:“原来咱们老家这么厉害。”
那天的课,没再多讲语法和翻译。
但我知道,他们再读“齐师伐我”时,心里定会多些不一样的东西——或许是脚下这片土地的厚重,或许是那句“齐鲁大地”里藏着的,是属于自己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