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全文到这里结束了,翻译了半个多月,只是因为我想看。《陈白沙集》的好看之处,在于时间顺序和叙事逻辑是合理的,也就是说被后人删改杜撰的可能性不大。另一点是他写了这么多的诗歌文章等,假如品格上有一点自私自利蝇营狗苟男盗女娼的东西,是不可能不暴露出来的,但事实上真的就没有,完全没有看出那些人性中的黑暗面来,就连孔子和朱熹都未必做得到。假如他是个喜欢美女或金钱的人,作品里就一定会暴露,但实际上就是没有,他写的所有人出发点都是品德高尚等等,从中也看不出虚伪来。有人把他和王阳明对比,但从文章看他好像根本不认识王阳明,经历里也没有这个人。两人生活经历有很大差别,可能就根本凑不到一起去。而他养鹿买菜的故事可能也是后人杜撰的,全书没出现过。此人就是一个理想的结婚对象了,但在现实中我没遇到过。)
《白沙陈先生应召录》
原文
献章自幼颖悟,一日读孟子“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慨然叹曰:“大丈夫行己当如是!”正统十二年丁卯,中乡试;戊辰、辛未,两赴礼闱不第。年二十有七,从抚州吴与弼讲伊洛之学。
丁亥,复游太学,祭酒邢让试和杨龟山“此日不再得”诗,惊曰:“龟山不如也!”以为真儒复出云。
成化十五年壬寅,广东左布政使彭韶、总督两广军务右都御史朱英前后具本荐于朝。韶疏略曰:“心术正大,识见高明,涵养有素,德性坚定,立志愿学于古人,荣辱不足以介意……”吏部移文广东布政司等衙门,趣令起程。献章以母老及病未辄行。
英疏先有曰:“臣已令献章就道矣。”谓章曰:“先生不行,如英欺君上何?”不得已,强起于成化十九年三月三十日至京师,朝见赴部,告以久劳道路,旧病复作。延月余,于五月二十五日,吏部题奉圣旨:“恁部里还考试了,量拟职事来说。”
以病在床褥,即令侄男陈景星赴通政司告转,行本部暂令调治。七月十六日,扶病听试,至部门复以病发再告,复延旬日。八月二十二日,得报母氏忧念病作,待章南归,以日为岁。
二十八日,遂疏为患病陈请,乞恩终养事。疏略曰:“臣母以贫贱早寡,俯仰无聊,殷忧成疾,老而弥剧。使臣远客异乡,臣母之忧臣日甚,愈忧愈病,愈病愈忧,忧病相仍,理难长久。臣又以病躯忧老母,年未暮而气则衰,心有为而力不逮……”
疏上,九月圣旨:“陈献章既该巡抚等官荐他学行老成可用,今恳切求回养母,吏部还查听选监生愿告回家的例来说。”吏部查例覆奏。初四日圣旨:“陈献章既系巡抚等官荐他,今自陈有病乞回终养,与做翰林检讨去。亲终疾愈,仍来供职。”
以动履艰难,不能拜舞,令景星具状鸿胪寺,告俟筋力稍纾,勉强赴阙称谢。既又病不能兴,乃具疏命景星谢恩而归。
先罗伦送之,有曰:“白沙先生处南海者二十余年矣,观天人之微,究圣贤之蕴,充道以富,尊德以贵,天下之物可爱可求,漠然无动其中者。”
归经南安,张弼问出处,对曰:“康斋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所以不受职求观秘书者,冀得间悟主也。惜乎当时宰相不悟,以为实然,言之于上,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本意,遂决去。某以听选监生荐,又疏陈始终愿仕,故不敢伪辞以钓虚名,或受或不受,各有攸宜尔。”弼唯唯。
征吾录曰:“公膺荐时,当国者不及李南阳,辄令公就试吏部。盖南阳能优礼康斋,而公之礼数似不及。公无加损,但当时宰相人品之不同可见矣。”
与陈建通纪曰:“筑一室曰阳春,日杜门端默其中,以明心为务。”“以明心为务”之说,不知从何得来。又曰:“内监梁芳素慕献章名,言于上,特授翰林检讨,俾亲终疾愈仍来供职。献章不辞,上疏谢恩即归,意以授官出自梁芳及不辞为非。”
不知谢恩疏具陈圣旨查例与吏部覆奏,凿凿可考,授官不由梁芳明矣。疏曰:“臣虽至愚,亦知衔负恩德,图报称于亲终疾愈之日,不敢负朝廷待士之盛意,不敢违臣子效用之初心,此所以不辞。”其大意亦已见于东海之对矣。彼建者,乌足以污之!
康斋先生之荐,本自内阁大臣,所以展尽大贤之礼;石斋先生之荐,由于司抚外臣,所以礼数不及。石斋征时,琼台丘公方为海内所重,而石斋又以公居显位不相见,遂以此不合,故人多疑石斋为公所沮。后来三原刘氏求退,科道劾丘公媢嫉,或其渐然矣。读“山雨不来昏昼景,南极海旁诸郡浅”之句,吁!石斋岂尤人者哉?
译文
陈献章自幼聪慧过人,一日读《孟子》中“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一句,感慨长叹:“大丈夫立身处世,就该如此!”正统十二年(丁卯年,1447年)考中乡试;正统十三年(戊辰年,1448年)、景泰二年(辛未年,1451年)两次参加会试均落第。二十七岁时,师从抚州吴与弼研习程朱理学(伊洛之学)。
成化三年(丁亥年,1467年),陈献章再次到太学游学。国子监祭酒邢让命他作和杨龟山(杨时)的《此日不再得》诗,读后惊叹:“杨龟山也比不上他!”认为真正的儒者再次出现。
成化十五年(壬寅年,1482年),广东左布政使彭韶、总督两广军务的右都御史朱英先后向朝廷举荐陈献章。彭韶的奏疏大略称:“(陈献章)心术正大,见识高明,涵养深厚,德性坚定,立志效仿古人,荣辱不能动摇其心……”吏部发文至广东布政司等衙门,催促陈献章启程赴京。陈献章因母亲年老且自己患病,未能立即成行。
朱英此前在奏疏中称:“臣已命陈献章启程。”他对陈献章说:“先生若不赴京,我朱英岂不成了欺君之臣?”陈献章不得已,勉强于成化十九年(1483年)三月三十日抵达京城,上朝拜见后到吏部报到,以长途跋涉劳累、旧病复发为由请辞。拖延月余后,五月二十五日,吏部上奏皇帝,得旨:“着吏部考校后,酌量拟任官职上奏。”
因卧病在床,陈献章让侄儿陈景星到通政司报备,请求吏部暂准调养。七月十六日,他抱病参加考校,到衙门前又因病情发作再次请辞,又拖延十日。八月二十二日,得知母亲因思念过度病重,盼其归乡,度日如年。
二十八日,陈献章上疏恳请因病归乡,终养母亲。奏疏大略称:“臣母早年因家贫守寡,生活无依,长期忧思成疾,年老后病情更重。若臣远在异乡,母亲会更加担忧,忧思愈重则病情愈甚,病情愈甚则忧思更切,如此循环,难以长久。臣自身也体弱多病,担忧老母,虽未衰老但精力已衰,心有余而力不足……”
奏疏呈上后,九月得圣旨:“陈献章既经巡抚等官员举荐,称其学问品行老成可用,今恳切请求归乡养母,吏部可参照听选监生请求回乡的旧例处置。”吏部查例回奏。初四日圣旨:“陈献章既由巡抚等官举荐,今自陈有病请求归乡终养,着授翰林检讨一职。待母丧期满、病愈后,仍需赴京任职。”
因行动不便,无法行朝拜礼,陈献章让陈景星到鸿胪寺报备,请求待身体稍愈后,再勉强赴京谢恩。其后又因病重无法起身,于是命陈景星代奏谢恩,随即归乡。
此前罗伦为陈献章送行时说:“白沙先生隐居南海二十余年,探究天道人事的微妙,穷究圣贤学说的精髓,以道充实内心,以德尊崇自处,对天下可爱可求之物,皆淡然处之,不为所动。”
归乡途经南安时,张弼询问陈献章对出仕与退隐的看法,他回答:“吴康斋(吴与弼)以平民身份被石亨举荐,之所以不接受官职而请求阅览宫廷藏书,是希望有机会感悟君主。可惜当时宰相未能理解,认为他本意如此,奏请皇上令其先任职再读书,完全违背了他的初衷,于是决然离去。我以听选监生身份被举荐,又上疏表明始终愿为朝廷效力,故不敢以虚假言辞博取名声,接受或不接受官职,各有其适宜的道理。”张弼点头称是。
《征吾录》评说:“陈先生被举荐时,当政者不及李东阳(李南阳),竟令先生到吏部应试。李东阳能以优礼对待吴康斋,而对陈先生的礼遇似乎不足。这于陈先生并无损益,却可见当时宰相人品的差异。”
针对陈建《通纪》中“(陈献章)筑‘阳春’室,每日闭门静坐,以明心为务”的说法,(作者)称“以明心为务”不知从何谈起。又针对“太监梁芳仰慕陈献章名声,奏请皇上特授翰林检讨,陈献章未推辞,上疏谢恩即归,世人认为授官出自梁芳及不推辞为不妥”的记载,(作者)反驳:
“不知陈献章的谢恩疏中详细陈述了圣旨查例及吏部回奏的过程,确凿可考,授官显然不由梁芳。疏中说:‘臣虽愚钝,亦知感恩戴德,愿在母丧期满、病愈后报效朝廷,不敢辜负朝廷待士的厚意,不敢违背臣子效力的初心,因此不敢推辞。’这一态度也已在他对张弼的回答中表明。陈建的记载,怎能玷污陈先生的清名!”
“吴康斋先生被举荐,出自内阁大臣,故能尽显对大贤的礼遇;陈石斋(陈献章)被举荐,出自地方官员,故礼遇稍逊。陈献章被征召时,丘濬(琼台)正为海内所敬重,而陈献章因丘濬身居高官未主动拜见,遂有不和之议,故世人多疑陈献章为丘濬所阻挠。后来三原刘珝求退,科道官员弹劾丘濬嫉妒,或许由此发端。读陈献章‘山雨不来昏昼景,南极海旁诸郡浅’之句,唉!陈先生岂是抱怨他人之人?”
《送白沙陈先生叙》
原文
白沙先生处南海者廿余年矣,观天人之微,究圣贤之蕴,充道以富,尊德以贵,天下之物可爱可求,漠然无动其中者。
孟子曰:“饱乎仁义,不愿人之膏粱;令闻广誉,不愿人之文绣。”周子曰:“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其斯之谓与?
夫天生物也,人为贵;其与人也,心为大。其人居之以礼,位之以义,道之以知,出之以信,成之以配天地,以明日月,以行鬼神,以流河海,以奠山岳,以绥万邦,以蕃草木、育鸟兽。大行为伊吕,穷居为孔孟,不其大与?
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先生不欲富贵而乐贫贱,独何心哉?见其大而已矣。
走而为大者麟,飞而为大者凤,介而为大者龟,鳞而为大者龙,人而为大者圣贤。飞走鳞介有为大者,以人而不为焉,不亦禽兽之耻乎?
赵孟之所贵,彼能大之,亦能小之也。自我而大者,彼恶得而小哉?大自人者小之,人大之一时,大之君子不大也。小人大之,君子大之,天下大之,后世大之,大自我也,然后可以为大也。
先立乎其大者,然后小者不能夺也,然后亦可以为大也。可大者,独先生哉?先生南归,道金陵,诸君各为四韵诗以别,谓余言。余顾谓诸君:“自立其大者,余何言!”
落款
成化五年己丑夏五月廿又四日
永丰罗伦书
译文
白沙先生隐居南海二十余年,探究天道与人事的微妙关联,穷究圣贤学说的深层内涵,以道充实自身而富足,以德尊崇自我而高贵。天下可爱可求之物,皆淡然处之,不为所动。
孟子说:“饱读仁义之道,便不羡慕他人的美食;有了美好的名声和赞誉,便不羡慕他人的华服。”周敦颐说:“见识宏大便内心安泰,内心安泰就无匮乏之感,无匮乏感则无论富贵贫贱都能一视同仁。”说的就是先生这样的人吧?
天生万物,人最为尊贵;而于人而言,心最为重要。君子以礼处世,以义立身,以智引导,以信待人,其成就可与天地相配,如日月昭明,如鬼神运行,如河海流动,如山岳稳固,可安抚万邦,使草木繁茂、鸟兽繁育。显达时如伊尹、吕尚般建功立业,隐居时如孔子、孟子般坚守大道,这难道不是伟大的境界吗?
孔子说:“富贵是人们向往的,贫贱是人们厌恶的。”先生不慕富贵而安于贫贱,究竟为何?只因他见识宏大而已。
尧舜禹,天下大圣也,为天子,天下大贵也;有四海,天下大富也。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曰:“途之人可以为禹。”为尧舜为禹,岂其为富贵哉?为其大而已矣。
尧、舜、禹是天下大圣,身为天子,是天下最尊贵的;拥有四海,是天下最富有的。孟子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荀子说:“普通人可以成为禹那样的圣人。”成为尧舜、禹,难道是为了富贵吗?是为了追求宏大的境界而已。
在走兽中,麒麟最为宏大;在飞禽中,凤凰最为宏大;在甲壳类中,神龟最为宏大;在鳞族中,神龙最为宏大;在人类中,圣贤最为宏大。飞禽走兽鳞甲之物皆有宏大者,作为人却不追求宏大,难道不是连禽兽都不如的耻辱吗?
他人所赋予的尊贵,既能使之宏大,也能使之渺小。而从自身修养中求得的宏大,他人怎能使之渺小?因他人评价而宏大者,其宏大只是一时的,君子的宏大并非源于此。小人、君子、天下人、后世之人所认为的宏大,皆源于自我修养,如此方能真正成就宏大。
先确立宏大的志向,然后微小的事物便无法动摇它,这样才能成就宏大。能成就宏大的,难道只有先生吗?先生南归途经金陵,诸位友人各作四韵诗送别,并请我赠言。我环顾众人说:“各自确立宏大的志向,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落款
成化五年己丑夏五月廿又四日
永丰罗伦书
(注:罗伦,字应魁,号一峰,江西永丰人,明代著名理学家、状元,与陈献章友善。)
《赠诗》
建安周源诗
原文
人物明时第一人,欲将斯道觉斯民。
才追班马文章古,学究关闽道德新。
虞网岂能笼彩凤,鲁郊终见获麒麟。
孤舟日向金陵去,回首春风入梦频。
译文
您是明代首屈一指的贤才,一心想用圣贤之道觉悟百姓。才学可追班固、司马迁的古文风骨,学问穷究程朱理学的道德精义。虞舜的罗网怎能困住彩凤?鲁国郊野终将迎来麒麟祥瑞。您乘孤舟逐日向金陵而去,回首处,春风屡屡入我梦境。
禹穴涂志文诗
原文
洙泗汪洋讵有限,派分濂洛与关闽。
茫茫泣面岭南去,濯尽人间多少尘。
译文
孔子之道如洙泗之水浩瀚无垠,衍生出濂溪、伊洛、关闽等学派支流。您含泪向岭南苍茫而去,愿以道心洗尽人间浮世尘埃。
湖南谢文祥诗
原文
白沙先生年四十,屹然砥柱中流立。
肩头负担重千钧,万古颜曾与长揖。
先生岂是不忧君?先生岂是忘民急?
先生岂是薄公卿?先生岂是耽蓑笠?
大行此道便铺张,穷来此道还收拾。
先生明日辞金陵,我怀陡觉殷忧增。
白云大袖弄溪水,吁嗟尧舜谁与为?
译文
白沙先生四十岁时,便如中流砥柱般屹立世间。肩头担着千钧道义,可与万古圣贤颜回、曾参比肩致意。先生怎会不忧心君主?怎会忘记百姓之急?怎会轻视公卿权贵?又怎会贪恋隐逸生活?显达时便将大道推行天下,困顿时便将大道深藏于心。先生明日辞别金陵,我的心中顿时增添无限忧虑。您袖拂白云戏溪水,可叹谁能与您共成尧舜之治?
仁和项麒诗
原文
秋水青瞳静,青天白帽高。
吾儒有矜式,斯世孰甄陶?
迹混山林槁,心亲湖海豪。
乾坤好风月,吟弄乐陶陶。
译文
您的目光如秋水般澄静,白帽高冠仿佛直抵青天。儒家有您这样的典范,谁还能陶铸世道人心?虽混迹山林如枯木槁枝,心怀却似湖海般豪迈壮阔。天地间风月正好,且吟且乐自在陶然。
姑苏沈锺诗
原文
名字流传宇宙间,鲰生何幸此跻攀。
光阴半百随流水,培塿之中见泰山。
阅世双瞳如许大,括囊万里又空还。
斯人未得沾恩泽,著作功成定不刊。
译文
您的名字传遍天下,我等小人物有幸追随攀附。五十载光阴如流水逝去,却在平凡中得见泰山之伟。您阅尽世情眼光高远,虽胸怀万里却空手而归。虽未得朝廷恩泽眷顾,但若著书立说必定不朽。
括苍潘琴诗
原文
潮生晚风急,孤舟去何之?
谁知三载间,乃有三别离。
平生旷达怀,不以去国悲。
辟彼纵壑鳞,万里焉能縻?
所嗟参与商,未有重见期。
深林翳长林,不肯炫所奇。
幽花出灌莽,恐受众目疑。
君应慎所履,慰我长相思。
译文
晚风起时潮水上涨,孤舟将去向何方?谁知三年之间,竟有三次别离。您平生胸怀旷达,不因离京而悲戚。如纵入深壑的游鱼,万里江河岂能束缚?可惜如参星商星,不知何时再相见。您如深林中的长树,不肯炫耀奇特。似幽花从灌丛中长出,恐遭众人猜忌。望您谨慎处世,慰藉我长久的思念。
华亭郁云诗
原文
旅馆惊相见,同为上国宾。
问年皆老大,惜别又逡巡。
湖海双蓬鬓,乾坤一伟人。
掉头留不住,归卧碧山春。
译文
在旅馆中惊喜重逢,我们同为朝廷贵宾。互问年龄皆已衰老,惜别之际徘徊不前。漂泊湖海双鬓如蓬,您却是乾坤间的伟人。您转身离去留不住,唯有归卧碧山春日中。
兰溪章懋诗
原文
洙泗迥且深,伊洛浩不息。
建溪一以逝,渊源遂湮没。
浙水泛功利,西江浸虚寂。
漂沦二百年,末流靡终极。
明经取青紫,滔滔不知溺。
谁哉障汪澜?为我存一脉。
有美罗浮仙,金声玉为质。
岩栖四十春,遗编自探索。
章甫非我心,铿然只鸣琴。
寤寐千载人,今古如一日。
兴丧天岂知?弃捐吾自失。
负重道路长,行行慎无斁。
安得辞世纷,云山随杖舄。
共对梅花春,细问先天易。
译文
孔子之道深远莫测,程朱之学浩浩汤汤。建溪学派(朱熹)渐逝后,道统渊源逐渐湮没。浙东学派流于功利,江西学派陷入空寂。道统漂泊二百年,末流泛滥无边无际。世人明经只为求取功名,如滔滔洪水不知沉溺。谁能阻挡这汹涌浪潮?唯有您留存一脉真传。您如罗浮山的仙人,有金声玉质般的品德。隐居山林四十载,独自探索古籍精义。头戴儒冠非您本心,唯有琴声铿然表意。梦寐追寻千年圣贤,古今之道始终如一。兴衰成败天岂知?自我摒弃才是真失。肩负道义长路漫漫,前行务必慎终如始。怎能辞去尘世纷扰,随杖履遍访云山?愿共对梅花春日,细究先天易学之理。
江东龙瑄诗
原文
献纳违初愿,行藏任此身。
欲论天下事,谁是眼中人?
岁月归时晚,江山到处春。
相逢烟水外,尊酒话垂纶。
译文
建言献策违背初心,人生行止听任此身。若论天下大事,谁是您眼中的知己?岁月流逝归期已晚,江山处处皆逢春景。在烟水之外相逢,共举酒杯闲话垂钓。
宜兴沈晖诗
原文
献策未得志,拂衣归海东。
大材偏不偶,吾道岂终穷?
著述谁来裔?衣冠复古风。
天长羽翼短,安得附冥鸿?
译文
献策未能实现志向,拂袖东归南海之滨。大才偏偏无人赏识,儒家之道岂会终穷?著书立说谁来继承?唯望衣冠重振古风。天高地远羽翼短小,怎能追随高飞的鸿雁?
于越姚璟诗
原文
多君志道德,英迈允超群。
元气时应会,光风世更闻。
陇梅开夜月,溪水涨秋云。
昨幸韩荆识,东归惜袂分。
译文
您立志修德,英武超迈远超众人。如天地元气适时汇聚,似光风霁月世所共闻。夜月中陇梅绽放,秋云下溪水上涨。昨日有幸相识,今日惜别东归。
莆田黄仲昭诗
原文
考亭遗迹久荆榛,风度真堪继后尘。
千载武夷人仰止,罗浮从此共嶙峋。
天涯两度挹春风,瓮里酰鸡待发蒙。
明日又从江上别,离心一片逐冥鸿。
译文
朱熹(考亭)遗迹早已荒芜,您的风度真能继承后尘。千年武夷令人敬仰,罗浮山从此与它一样巍峨。天涯两次沐浴春风,如瓮中虫豸待您启蒙。明日又从江上离别,一片离愁追随远飞的大雁。
江浦庄〈日上永下〉诗
原文
百年吾道在东周,天下斯人岂易求?
谁为齐王留孟子?自知尧舜有巢由。
凤凰气象终千仞,北斗光芒共九州。
万里东南溟海阔,苍生何处问乘桴?
译文
百年间儒家之道在东土传承,天下如您这般的人才岂易得?谁会像齐王那样挽留孟子?您自知尧舜之世有巢父、许由。凤凰的气象终究高达千仞,北斗的光芒普照九州。东南万里溟海辽阔,苍生何处寻求渡世的舟船?
茶陵李东阳《题贞节堂》四首
其一
原文
高门绰楔过高楼,节妇名题在上头。
绰楔如山屹不动,门前江水自东流。
译文
高大门楼比高楼还高,节妇的名字题写其上。牌坊如山般屹立不倒,门前江水依旧东流不息。
其二
原文
面面青山绕白沙,萧萧白发映乌纱。
欲知内翰先生宅,元是南州节妇家。
译文
座座青山环绕白沙村,萧萧白发映照着官帽。若问内翰先生的宅第,原是南州节妇的故家。
其三
原文
岭南风景值千金,楚客歌成万里心。
莫作楚歌歌此曲,阿婆元解岭南音。
译文
岭南风景价值千金,楚客歌唱万里乡心。莫用楚调唱此歌曲,老人本懂岭南乡音。
其四
原文
大忠祠下非无路,贞节门中更有人。
莫道人心不如古,须将节妇比忠臣。
译文
大忠祠下并非无路可寻,贞节门中更有节义之人。莫说人心不如古代,须将节妇与忠臣相比伦。
说明
- 班马:指班固、司马迁,代指文史大家。
- 关闽:宋代理学流派(张载“关学”、朱熹“闽学”),代指程朱理学。
- 虞网、麒麟:典出《孔子家语》,喻贤才难拘、终将显世。
- 洙泗、濂洛:代指孔子之道、宋明理学。
- 章甫:古代儒者冠帽,代指仕途。
- 先天易:指邵雍易学,强调宇宙本原的“先天之学”。
《寿石翁陈先生六十一诗序》
原文
先生今年两见戊申,盖六十有一矣。箕,楚人也,在门下作竹枝歌,载尊酒于堂上为先生寿。时先生之乡闾诸君亦相率为诗歌,俾予冠以文为先生寿。
承箕曰:前申秋时,太夫人进寿八十有四,箕尝再拜为礼,太夫人不以其疏远而拒我也。诸孙肃然衣冠,长者在前,少者在后,皆北面立阶下,轻清纡徐,抑抑扬扬,歌古之诗以侑觞。先生西面立,喜形于色。先生非乐我也,太夫人在高堂康健和悦,气静而志闲,子孙皆恂恂寡过,先生心无悔恨,身远利禄,天下之人异之。
今翕然以顺,无远近,无贵贱,咸来问学。先生怡然随问而答,初不强括之,亦未尝轻拒人也。暇则闭门高卧,人不能以势相诱。孔子曰:“不知老之将至。”此岂人之所能知也。
今孟冬廿有一日,先生初度。晨,诸君诵予文,予歌诸君诗,诸君又从而和之,相与拜跪成礼而退,将无烦先生顾客。使箕他年披然白发,重上先生之堂,作曲于首,所谓“鹊南飞”者,每遇斯晨,载歌而觞,觞而醉,醉而起舞,相与忘先生弟子之老,得随杖屦飘然遗世独立而乐夫天命焉。先生岂遗诸君与我也。
诸君于是再拜先生,言曰:承箕之言,盖以人事之至顺而信天道之必然,天岂不可必乎?
译文
先生今年又逢戊申年,算来已经六十一岁了。我李承箕是楚地人,作为先生的弟子,创作了竹枝歌,带着美酒来到堂上为先生祝寿。当时,先生家乡的诸位友人也相继创作诗歌,让我写一篇序文放在诗歌之前,一同为先生庆贺寿辰。
我李承箕说:去年申年的秋天,师母(太夫人)八十四岁寿辰,我曾前去行再拜之礼,师母没有因为我是远来的弟子而拒绝我。当时孙家的晚辈们穿戴整齐,恭敬庄重,年长的在前,年幼的在后,都面向北方站在台阶之下,歌声清亮婉转、舒缓悠扬,吟诵着古诗为太夫人助兴劝酒。先生则面向西站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先生的喜悦并非因为我,而是太夫人在堂上身体健康、心情和悦,神态宁静、心境闲适,子孙们也都恭谨谦逊、很少犯错,先生内心没有遗憾悔恨,又远离功名利禄,天下人都对先生这样的生活感到惊异。
如今众人纷纷前来,无论远近亲疏,无论身份贵贱,都来向先生请教学问。先生总是和颜悦色,有问必答,既不勉强敷衍,也从不轻易拒绝他人。闲暇时,先生便闭门安卧,不为权势所诱惑。孔子说:“(沉浸在学问中)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这种境界又岂是常人所能理解的呢?
今年农历十月二十一日,是先生的生日。清晨,大家诵读我写的文章,我吟唱大家作的诗,众人又跟着应和,相互行拜跪之礼后才退下,希望不要烦扰先生招待宾客。但愿我以后白发苍苍时,还能再次登上先生的厅堂,创作如“鹊南飞”这样的曲子,每逢今日,一边唱歌一边饮酒,喝醉后起舞,大家一同忘却岁月,忘记先生和弟子们的衰老,能够跟随先生,潇洒自在地超脱世俗,乐天知命。先生又怎么会遗弃我们这些人呢?
众人听后,再次向先生行拜礼,说道:李承箕这番话,是从人间诸事顺遂,从而相信天道的必然。上天的安排,又怎能不令人信服呢?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