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若是脱居要路,当何如耶?揭晓,编修某时为同考试官,主书经房,索落卷不可得,欲上章自劾,冀根究,不果。时京中有“会元未必如刘戬,及第何人似献章”之语,下及舆夫败卒,莫不啧啧称屈,曰:“可惜陈先生不中。”时即有人梦曰:“经纶不属陈先生矣。”群公行慰先生,先生大笑。庄㫤进曰:“他人戚戚太低,先生大笑太高,二者过不及。”先生颔之。
译文
如果(陈献章)身处重要职位,又会是怎样的呢?考试结果公布后,编修某人当时担任同考试官,负责经书房的阅卷工作,他寻找陈献章落选的试卷却没有找到,便想上奏章弹劾自己,希望能彻底查究此事,但最终未能如愿。当时京城中流传着“会元未必如刘戬,及第何人似献章”的说法,就连车夫和士兵,也都纷纷惋惜感叹:“可惜陈先生没考中。”当时就有人梦到:“治国安邦的机缘不属于陈先生了。”众多官员前来安慰先生,先生却大笑起来。庄㫤进言说:“别人过于悲伤,显得格局太低;先生大笑,又显得过于超脱,这两种表现都不太恰当。”先生点头认同。
原文
译文
先生住在神乐观时,几个北方粗俗的士人相约说:“一定要一起去为难、折服他。”等见到先生后,只觉神乐观中气氛明朗,他们气势受挫,张口结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反而羞愧地退了回去。于是对别人说:“他果然是与众不同的人,不可轻视冒犯。”现任右布政使周某当时和先生一同在太学求学,他收藏的古人墨迹,珍爱程度超过珍宝。先生向他借阅,过了十多天还没归还。周某多次去索要,先生笑着说:“(缺失部分文字)您啊,您难道不是人们所说的因沉迷外物而丧失志向的人吗?”周某听后,顿时有所感悟。
原文
南归,杜门却扫,潜心大业。道价向天下,四方学者日益众,往来东西两藩部使以及藩王、岛夷、宣慰,无不致礼于先生之庐。先生具饮食供宾客,了不知其囊之罄也。自朝至夕,与门人宾友讲学论天下古今事,或至漏下,亹亹不少厌倦,翌旦精神如故,虽少壮者自以为不及也。
译文
先生回到南方后,闭门谢客,专心钻研学问。他的学术声望传遍天下,各地前来求学的人越来越多,往来的东西两藩部使者,以及藩王、海岛部族、宣慰使等,无不前往先生家中表达敬意。先生准备饮食招待宾客,全然不顾自己囊中羞涩。从早到晚,先生与门生、朋友讲解学问,谈论天下古今之事,有时直到深夜,仍然兴致勃勃,不知疲倦,第二天早上又精神饱满,即便年轻力壮的人也自认为比不上他。
原文
江右藩臬左布政使陈某等修复白鹿(阙),以山长书币走生员刘某等聘先生为十三郡士者师,先生报书谢不往。壬寅,广东左布政使彭韶上疏略曰:“国以仁贤为宝,臣才德不及献章万万,犹叨厚禄,顾于献章醇儒,乃未见收用,诚恐国家坐失为贤之宝。”疏闻,宪宗皇帝可其奏,部书下有司,以礼劝驾。先生以母老并久病辞。时巡抚右都御史朱英惧先生终不起也,具题荐,末云:“臣已趣某就道矣。”且告之故,曰:“先生万一迟迟其行,则予为诳君矣。”先生不得已遂起。
译文
江西藩臬左布政使陈某等人修复白鹿(书院,此处文字缺失),派生员刘某等人带着山长的书信和礼物,聘请先生担任十三郡学子的老师,先生回信谢绝,没有前往。壬寅年,广东左布政使彭韶上奏疏说:“国家把仁德贤才当作珍宝,我的才能品德远远比不上陈献章,却还享受优厚的俸禄,然而像陈献章这样纯粹的儒者,却未被朝廷任用,我实在担心国家就这样错失贤才。”奏章呈给皇帝后,宪宗皇帝批准了奏请,礼部发文给相关部门,以礼邀请先生入朝。先生以母亲年迈且自己长期患病为由推辞。当时巡抚右都御史朱英担心先生始终不肯出仕,上奏推荐,并在奏章末尾写道:“臣已经催促陈献章启程了。”还将情况告诉先生,说:“先生如果拖延行程,我就是欺骗君主了。”先生不得已,只好动身。
原文
至京师,朝廷用故事,敕吏部考试,会疾不果赴。上疏略曰:“臣母以贫贱早寡,俯仰无聊,殷忧成疾,老而弥剧。使臣远客异乡,臣母之忧臣日甚,愈忧愈病,愈病愈忧,忧病相仍,理难长久。臣又以病躯忧老母,年未暮而气则衰,心欲为而力不逮。夫内无攻心之疾,则外不见从事之难;上有至仁之君,则下多曲全之士。愿乞养病终养。”疏上,宪宗皇帝亲阅者再三,明日受翰林院检讨,俾亲终疾愈,仍来供职,盖异数也。先生以表谢,不辞。学士李某赠别诗云:“只有报恩心未老,更无辞表意全真。”盖实录也。
译文
先生到了京城,朝廷依照旧例,命令吏部组织考试,恰逢先生生病,未能参加。先生上奏疏说:“臣的母亲早年因家贫守寡,生活艰难,心中忧愁成疾,年纪越大病情越严重。如果让臣客居他乡,母亲对臣的担忧会日益加深,越担忧病情越重,病情越重又更加担忧,如此忧病交加,恐怕难以长久。臣自己也身体患病,担心老母,她虽未到暮年,但元气已衰,臣想侍奉她却力不从心。内心没有忧虑煎熬,处理事务就不会觉得困难;君主仁爱贤明,臣子就多能得到周全照顾。恳请陛下允许臣回家养病,为母亲养老送终。”奏章呈上后,宪宗皇帝反复阅读,第二天授予先生翰林院检讨一职,让他在母亲去世、病愈后,再来任职,这是特殊的恩典。先生上表谢恩,没有推辞。学士李某赠诗送别,写道:“只有报恩心未老,更无辞表意全真。”这确实是先生的真实想法。
原文
祭酒某,先生同省人也,素忌先生重名,及至京师,使人邀先生主其家,已而先生僦居庆寿寺,某寓之后。因修述,阴令所比诬先生,学士某见之不平,为削去。归,经南安,知府张某问出处,对曰:“康斋以布衣为石亨荐,所以不受职而求观秘书者,冀得间悟主也。惜乎当时宰相不悟,以为实然,言之上,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康斋意,遂决去。某以听选监生荐,又疏陈始终愿仕,故不敢伪辞以钓虚名,或受或不受,各有攸宜尔。”某唯唯。
译文
国子监祭酒某人,与先生是同乡,一向嫉妒先生的盛名。先生到京城后,他派人邀请先生住在自己家中,不久先生租住在庆寿寺,就在祭酒寓所后面。祭酒在编纂书籍时,暗中指使党羽诬陷先生,学士某人见状不平,将不实内容删去。先生回乡途中,经过南安,知府张某询问他的经历,先生回答说:“吴康斋以平民身份被石亨举荐,他不接受官职而请求阅览皇家藏书,是希望有机会向君主进言。可惜当时宰相不理解,信以为真,向皇上进言,让他先接受官职再阅览书籍,这与吴康斋的本意大相径庭,于是他决心离开。我是被以听选监生的身份举荐,又上奏表明一直愿意出仕,所以不敢用虚假言辞来博取名声,接受或不接受官职,都各有其道理。”张某听后连连称是。
原文
暨归,岁有荐辟,先生皆援诏不行。初应诏而起也,道出羊城,所至观者如堵,至拥马不得行。归之日,五色庆云绕其所居之第,经日始散。弘治庚申,给事中吴某以先生及尚书王某、侍郎刘某、学士张某、祭酒谢某等八人同荐,与二三儒臣入内阁柄用。上方敕吏部查勘,命将及门而先生殁矣。是年二月十日也,享年七十有三。
译文
先生回乡后,每年都有举荐征召,他都援引诏书推辞不去。当初应诏前往京城时,路过羊城,所到之处,围观的人挤得像墙壁一样,甚至拥堵得马都无法前行。先生回乡那天,五彩祥云环绕他家宅院,一整天才散去。弘治庚申年,给事中吴某将先生与尚书王某、侍郎刘某、学士张某、祭酒谢某等八人一同举荐,建议让他们与两三位儒臣进入内阁执掌政务。皇帝正下令吏部核查,诏书还未送到先生家中,先生就去世了。这一天是当年二月十日,先生享年七十三岁。
原文
殁之前数日,早具朝服朝冠,令子弟扶掖焚香,北面五拜三叩首,曰:“吾辞吾君。”复作一诗云:“托仙终被谤,托佛乃多修。弄艇沧溟月,闻歌碧玉楼。”曰:“吾以此辞世。”殁之日,顶出白气贯天,勃勃如蒸,竟日乃息。前一夕五鼓,邻人闻车马骈阗,异之,急出见一人若王者状,仪节甚都,出先生庐而去,以为大官至。及旦询,无有也。
译文
先生去世前几天,早早穿上朝服,戴上朝冠,让子弟搀扶着,焚香向北行五拜三叩首之礼,说:“我向君主辞别。”又作一首诗:“托仙终被谤,托佛乃多修。弄艇沧溟月,闻歌碧玉楼。”说:“我就用这首诗告别尘世。”先生去世那天,头顶冒出白气直冲天际,蒸腾不息,一整天才消散。前一天凌晨五更,邻居听到车马喧闹声,感到奇怪,急忙出门,看到一个像帝王模样的人,仪态十分庄重,从先生家出来后离去,邻居以为是大官到来。等到天亮询问,却发现并没有这回事。
原文
先配张,生子二人,曰景云,作小诗得唐人体裁;曰景旸,充邑庠生。先生生卒女二人,婿黄彦民、指挥倪麟,后改谭某。孙男三人,曰田、曰畹,皆庠生;曰豸,尚幼。继室罗,无出。先是,知县左某以医来,先生病已亟矣,门人进曰:“药不可为也。”先生曰:“饮一匕尽朋友之情。”饮已,作诗遣之。
译文
先生原配张氏,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景云,所作小诗有唐代诗歌的风格;小儿子叫景旸,是县学的生员。先生还育有两个女儿,女婿分别是黄彦民和指挥倪麟,后来倪麟改姓谭。先生有三个孙子,分别叫田、畹,都是县学的生员;小孙子叫豸,年纪还小。继室罗氏,没有生育子女。此前,知县左某来为先生看病,先生病情已经十分危急,门生进言说:“药已经没用了。”先生说:“喝一勺药,也算是尽了朋友的情分。”喝完药后,先生作诗送别左某。
原文
殁后一月,提学佥事宋某移文当道,请入祀乡贤祠。都御史邓某疏乞恩典,草已具,寻卒。御史费某疏乞不拘常例,赠官谕祭,不报。是年七月二十有一日,葬于圭峰之麓,辛向之原。远近会葬者几千人,左布政使周某赠白金三十星助葬,诔之以辞,刻石于墓。三府暨藩臬诸公、门人亲友,远近相续设奠致赙,殆无虚日。
译文
先生去世一个月后,提学佥事宋某发文给相关部门,请求将先生列入乡贤祠祭祀。都御史邓某上奏请求朝廷赐予恩典,奏章草稿已经写好,不久邓某去世。御史费某上奏请求打破常规,追赠先生官职并下令祭祀,朝廷没有回复。当年七月二十一日,先生被安葬在圭峰山脚,朝向辛位的墓地。远近前来送葬的有几千人,左布政使周某赠送三十两白银帮助办理丧事,还写了诔文刻在墓碑上。三府及藩臬官员、门生亲友,从各地陆续前来祭奠并赠送财物,几乎没有间断。
原文
于戏!生荣死哀,吾于先生乎见之矣。先生少负气节,每出少挫,归辄对伯兄泣不食,房婢偶露体,告太夫人必黜之乃已。迨晚年涵养深至,不可测。孝弟出于天性,事太夫人甚谨,太夫人非先生在侧辄不食,食且不甘。先生在外,太夫人有念,辄心动,亟归,果然。母爱子慕,惟日不足。
译文
唉!生前荣耀,死后哀荣,我在先生身上真切地看到了这一点。先生年轻时就很有气节,每次外出稍有挫折,回来后就对着兄长哭泣,不肯吃饭。家中婢女偶然露出身体,他就禀告太夫人,一定要将婢女赶走才罢休。到了晚年,先生涵养深厚,令人难以捉摸。他的孝顺友爱出自天性,侍奉太夫人十分恭谨,太夫人如果没有先生在身边就不肯吃饭,即便吃了也觉得不香。先生在外面时,太夫人想念他,他就会心里有所感应,急忙回家,果然如此。母子相互关爱,总觉得相处时间不够。
原文
太夫人颇信浮屠法,及病,命以佛事祷,先生从之。御史王某曰:“此见先生变通处也。”北行时,不能别太夫人,欲仿徐仲车故事,伯兄不可,曰:“吾弟为人子,吾独不为人子?”兄弟泣争,义感行路,太夫人卒从伯兄之请。太夫人殁,以七十年之孤子居九十年之母丧,哭擗食素,一如先王之礼。
译文
太夫人很信奉佛教,生病时,命先生用佛事祈祷,先生听从了。御史王某说:“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先生懂得变通。”先生北上京城时,不忍心与太夫人告别,想效仿徐仲车(徐积)的做法(徐积曾因不忍离开母亲而拒绝出仕),兄长不同意,说:“我弟弟是母亲的儿子,我难道就不是吗?”兄弟二人哭泣着争论,他们的情义感动了路人,太夫人最终听从了兄长的建议。太夫人去世后,先生以七十岁的“孤子”身份为九十岁的母亲守丧,痛哭哀号,只吃素食,完全按照古代的丧礼行事。
原文
太夫人老耋康强如壮,先生以古稀年顾多病,尝虑一旦身先朝露,不能送太夫人终,故自太夫人七十年之后也,每夕具衣冠秉烛焚香,露祷于天曰:“愿某后母死,后丧。”太夫人服阕,绝不衣锦绣,曰:“向者为亲娱耳。”通判顾某曩见先生束木带,解所束玳瑁带赠,至是反之一念,衡山靡间朝夕,曰:“自今以往,未死之年皆赘也。”
译文
太夫人年老却身体强健如同壮年,先生七十岁却疾病缠身,他曾担心自己过早离世,无法为太夫人养老送终,所以从太夫人七十岁以后,他每天晚上都穿戴整齐,点上蜡烛焚香,露天向苍天祈祷说:“希望我能在母亲之后去世,为她送终。”为太夫人守丧期满后,先生再也不穿华丽的衣服,说:“以前穿锦绣是为了让母亲高兴罢了。”通判顾某以前看到先生系着木带,便解下自己的玳瑁带赠送给他,此时先生又把玳瑁带还回去,心中想着衡山,不分昼夜地思念,说:“从今往后,我活着的日子都是多余的。”
原文
事伯兄如父,坐必隅坐。虽迹处山林,其爱君忧国之心,视诸食禄者殆有甚焉。宪庙之升遐也,哀诏至,先生如丧考妣,故其诗曰:“三旬白布裹乌纱,六载君恩许卧家。溪上不曾携酒去,空教明月管梅花。”知言者读之,当知先生之心无一日不在天下国家也。
译文
先生侍奉兄长如同对待父亲,就座时必定坐在角落(以示谦卑)。虽然隐居山林,但其忠君忧国之心,比那些食朝廷俸禄的官员更为深切。明宪宗去世时,哀悼的诏书传来,先生悲痛如丧父母,因此作诗道:“三旬白布裹乌纱,六载君恩许卧家。溪上不曾携酒去,空教明月管梅花。”理解先生的人读此诗,当知他的心中无一日不牵挂天下国家。
原文
为人豁达大度,不见小利。未第时,邻人有侵其屋地者,欲威之以力,扬言于众曰:“陈氏子异日他出,我必辱于途。”及见,不觉自失。先生曰:“尺寸地,吾当为若让。”其人惭,竟不能作恶而去。
译文
先生为人豁达大度,从不计较小利。未考中科举时,有邻居侵占他的宅地,还企图以武力威胁,当众扬言说:“陈家小子日后外出,我必定在路上羞辱他。”但当此人见到先生后,竟自觉理亏,气焰全消。先生说:“些许土地,我应当相让。”那人羞愧不已,最终未能做出恶行便离去了。
原文
又有侵其田者,处亦如之。后复有盗葬其祖墓者,先生怒曰:“此义不共戴天也!彼不即悛,吾即讼之官。吾敢沽虚名而失大义哉?”盗葬者闻之,果悛。
译文
又有侵占他田地的人,先生也以同样宽厚的态度对待。后来竟有人偷偷在他家祖坟区域下葬,先生愤怒地说:“这是义不共戴天的事!他若不立即悔改,我必告官。我岂会为了虚名而放弃大义?”盗葬者听闻后,果然悔改。
原文
巡抚湖广都御史谢某遗先生寿木甚美。一日,其交厚陈某者卒,遗言必得木如先生者。其子以告,先生即举以畀之。
译文
巡抚湖广的都御史谢某,曾赠给先生一副精美的寿材。一日,先生的至交陈某去世,遗言称必须用类似先生寿材的木料下葬。陈某之子告知先生后,先生立即将寿材赠给了他。
原文
林良者,以画名天下,尝专意作一图为先生寿。惠州同知林某至,阅之爱甚,先生亦即畀之,无吝色。
译文
林良是天下闻名的画家,曾特意绘制一幅画为先生祝寿。惠州同知林某来访时看到这幅画,非常喜爱,先生便毫不犹豫地赠给了他。
原文
知县赵某颇着贪声,惧先生遇,尝道露其事,遗白金数铤为太夫人寿。先生不得已受之,戒家人勿启。后某以赃去官,先生追而还之,其人感泣。
译文
知县赵某贪名远扬,担心先生知晓其劣迹,曾有意透露自己的贪腐之事,并赠送数锭白银为太夫人祝寿。先生不得已收下,却告诫家人勿要开封。后来赵某因贪赃被革职,先生派人追回白银归还,赵某感动落泪。
原文
提举汪某慕先生特甚,在北海特作怀沙亭以寓仰止,亦数以白金为先生寿。其卒于官也,先生尽封还以为赙。
译文
提举汪某极为仰慕先生,在北海特意修建“怀沙亭”以表敬仰,还多次赠银为先生祝寿。汪某在任上去世后,先生将所赠银两全部封还,作为吊唁之资。
原文
叅政伍某、佥事戴某辈,以次各遗白金欲新先生居,却不可,乃营小庐山书屋以处四方学者。
译文
叅政伍某、佥事戴某等人,先后赠送白银,想为先生翻新居所,先生拒绝后,他们便出资修建“小庐山书屋”,供四方学者居住学习。
原文
初年甚窭,尝贷粟于乡人。佥事陶某知之,遗田若干顷,晚年按察使李某仿郑富公故事,破数百金买园一区于羊城,先生皆却不受,封劵至于三四往返。
译文
先生早年家境贫寒,曾向乡人借粮。佥事陶某得知后,赠给他若干顷田地;晚年时,按察使李某效仿宋代富弼(郑富公)的做法,花费数百金在广州购置园林相赠,先生均拒绝接受,甚至将地契封存退还多次。
原文
御史熊某仿洛阳故事,欲建道德坊于白沙以风士类,先生力止不可,乃议创楼于江浒,为往来嘉宾盍簪之所,榜曰“嘉会”,先生曰:“斯可矣。”
译文
御史熊某效仿洛阳立牌坊的旧例,想在白沙村修建“道德坊”以教化士人,先生极力阻止,最终商议在江边修建一座楼阁,作为接待往来宾客的聚会之所,题名“嘉会楼”,先生说:“这样就可以了。”
原文
太夫人兄弟之子陈某幼无依,先生收育教之成人,至割田庐以树其家。尝买婢得邑人尹氏女,既而知之,叹曰:“良家子也!”命内人抚育之如己女,及笄择婿嫁之。
译文
太夫人兄长的儿子陈某自幼孤苦无依,先生将他收养教育成人,甚至割让田产房屋帮他成家。先生曾购买一婢女,得知是同乡尹氏之女后,感叹道:“这是良家女子!”便让夫人将其视为亲生女儿抚养,成年后为她择婿出嫁。
原文
友人庄㫤病,遗书求先生门人知医范规者往。规贫不能赴,先生即备行缠服食津遣。与人交,无生死炎凉之别。
译文
友人庄㫤患病,写信请求先生派懂医术的门客范规前往诊治。范规因贫寒无法成行,先生立即为他准备路费和物资,送他启程。先生与人交往,无论对方生前死后,始终态度如一,不因世事变迁而改变。
原文
都御史朱某柩归桂阳,为文遣子不远数千里设奠。尚书彭某、御史袁某、经历张某辈之殁也,亦然。其闻罗某、袁某、张某之讣也,皆设位哭,为之缌服三月。
译文
都御史朱某的灵柩归葬桂阳,先生撰写祭文,派儿子不远千里前往祭奠。尚书彭某、御史袁某、经历张某等人去世时,先生也同样对待。听到罗某、袁某、张某的死讯,先生都设立灵位痛哭,为他们穿缌麻丧服三个月。
原文
叅政胡某为提学佥事时,雅重先生,常选生员有异质者十余人往受业,今学士梁某、叅政李某辈与焉。其后某遭忧,先生特吊其母丧于新喻,及吊吴康斋墓于崇仁,罗某墓于永丰,访庄某宅于江浦。
译文
叅政胡某担任提学佥事时,非常敬重先生,常选拔十余名资质优异的生员前往拜师求学,如今的学士梁某、叅政李某等人就在其中。后来胡某遭遇母丧,先生特意到新喻吊唁,还曾到崇仁祭扫吴康斋之墓,到永丰祭扫罗某之墓,到江浦探访庄某故居。
原文
其论治道,以正风俗、成人才为急务。知县丁某之初知新会县事也,出其乡人给事中董某书为介,求执弟子礼。先生百凡启迪,以致四礼大行,民爱之如父母。及卒于官,先生综理其后事如己事,后民立祠于白沙,先生记之,其始终成就皆先生之力也。
译文
先生谈论治国之道,以端正风俗、培养人才为当务之急。知县丁某刚到新会任职时,以同乡给事中董某的书信为引荐,请求行弟子之礼。先生对他悉心教导,使冠婚丧祭四礼在当地得以推行,百姓爱戴他如父母。丁某在任上去世后,先生亲自料理其后事,如同处理自家事务。后来百姓在白沙为丁某立祠,先生撰写记文,丁某的成就始终得益于先生的教诲。
原文
顾某为同知,知德庆州,卒事遭不测,先生毅然任其事,曰:“朋友之责也。”后闻其子至,乃已。
译文
顾某担任德庆州同知,去世后事务遭遇变故,先生毅然承担起料理责任,说:“这是朋友的责任。”直到听说顾某的儿子抵达,才放下心来。
原文
李某裹粮自嘉鱼数千里从学白沙,凡二年。先生服食行缠待如子弟,复筑楚云台以居之。台榜一联云:“有月严光濑,无金郭隗台。”其欲来天下之善,盖如此。
译文
李某从嘉鱼携带干粮,不远千里到白沙求学,历时两年。先生在饮食、衣物、盘缠等方面待他如子弟,还修建楚云台供他居住。云台题写一联:“有月严光濑,无金郭隗台。”先生渴望招致天下贤才的心意,由此可见。
原文
学士王某闻而叹之,盛称先生见黄公钓台记。门人林某始有志于学,后为贫累,先生欲成之,谋田于肇庆,同知张某以某不归,乃不果迎。
译文
学士王某听闻此事,赞叹不已,盛称先生的见识如同《黄公钓台记》所言之境界。门客林某起初立志向学,后为贫困所累,先生想助他成事,计划在肇庆购置田地,因同知张某认为林某不归乡,最终未能成行。
原文
先哲宋丞相菊坡像,为文祭于家,隅坐瞻仰,若子弟之于师者久之。程节妇,锺氏子也,孀居二十七年,贫甚。先生加其节,表之以诗,复岁时遗以绫布。君子谓先生使其大得志,表先德、举贤才,当不遗余力也。
译文
先生将宋代丞相菊坡(崔与之)的画像供奉家中,撰文祭奠,侧身而坐,长久瞻仰,如同子弟对待师长。程节妇是锺家之女,守寡二十七年,家境贫寒。先生表彰其节义,写诗称颂,每年按时赠送绫罗布帛。君子评价说,若先生得以施展抱负,必当不遗余力地表彰先贤德行、举荐贤才。
原文
厓山大忠祠、慈元庙之建,与夫祀典之举也,皆发议于先生,与副使陶某、右布政刘某、佥事徐某共成之。大忠祠成,太夫人梦金冠三人从甲士数百谢于门。
译文
厓山大忠祠、慈元庙的修建,以及相关祭祀典仪的制定,均由先生倡议,与副使陶某、右布政刘某、佥事徐某共同完成。大忠祠建成后,太夫人梦见三位戴金冠者,率领数百甲士至门前致谢。
原文
慈元庙之未建也,先生梦一女人后饰立于大忠之上,曰:“请先生启之。”后十年建庙,即其所也。故先生吊慈元诗有“依稀犹作梦魂通”之句。
译文
慈元庙尚未修建时,先生梦见一位身着后妃服饰的女子立于大忠祠之上,说:“请先生倡议修建此庙。”十年后建庙,正是梦中所示之地。因此先生凭吊慈元庙的诗中有“依稀犹作梦魂通”之句。
原文
先生精神尝与神明通,居外海陈某宅,有异人来见,语秘不传。临殁,梦与濂溪、两厓答歌于衡山之五峯,皆纪之以诗。北归时,泊舟江浒,夜半有人呼“急起”,未几水至,溺死人畜无算,因得免。
译文
先生常有通灵感应,居住外海陈某家时,曾有异人前来相见,对话内容秘不示人。临终前,梦见与周濂溪(周敦颐)、两厓(可能指学者陈献章的友人)在衡山五峯间唱和,均写诗记录。北归途中,船泊江边,夜半有人呼喊“快起身”,不久洪水暴发,溺死无数人畜,先生因及时躲避得免。
原文
先生德气睟面盎背,无贵贱老少,莫不起敬。给事中贺某执弟子拜跪礼,至躬为之捧砚研墨。既别,肖先生小像悬于家之别室,出告反面,有大事必白。
译文
先生道德修养透于面色、充于体内,无论贵贱老少,无不肃然起敬。给事中贺某行弟子跪拜礼,甚至亲自为先生捧砚研墨。分别后,贺某将先生画像悬挂于家中偏室,出入家门必向画像禀告,遇大事定向“先生”禀告。
原文
罗某改官南京修撰,先生谓曰:“子未可以去乎?”某即日解官去。壬寅,别都御史朱某于苍梧,某预约束叅随官,竢先生至,掖之从甬道出入。先生力辞不能,某曰:“古之圣帝明王尊贤之礼,有膝行式车者,况区区乎?”
译文
罗某升任南京修撰,先生问:“你非去不可吗?”罗某当日便辞官。壬寅年,先生在苍梧与都御史朱某辞别,朱某提前告诫随从官员,等先生到来时,扶他从甬道出入。先生极力推辞,朱某说:“古代圣君尊贤,有膝行以近车驾者,何况这等小事?”
原文
中贵某谒先生庐,至江浒,却肩舆,走数百步。入京师时,经南安,知府张某仿曹叅师盖公礼以待,道出淮阳,总戎平江伯陈某往复差官,具人船护送,极其礼意之隆。
译文
某宦官拜访先生居所,至江边便停下肩舆,步行数百步前往。先生入京途经南安,知府张某效仿汉代曹参以“盖公之礼”相待;路过淮阳,总兵平江伯陈某多次派遣官员,备船护送,礼仪极为隆重。
原文
暮年欲卜筑衡岳,都御史沈某创屋,士人某等割田以待。左布政使周某甫下车,即谒先生于白沙,欲请先生入省,南面坐受拜,咨问以风一方,以先生病不果。
译文
先生晚年想在衡山筑屋隐居,都御史沈某为他建屋,士人某等捐献田地。左布政使周某刚到任,便至白沙拜谒先生,想请他入省城,面南而坐接受叩拜,以其德风教化一方,因先生病重未果。
原文
尝经山乡,热甚,思生菜,值山氓植者良少,前此贵客重价求之弗获。先生至,山氓群来献之。京师走家童市靴于肆,工人问自“先生”,亟易以佳者。其至诚能动,往往如是。
译文
先生曾经山乡,酷热中想吃生菜,当地山民种植极少,此前贵客出高价也买不到。先生到后,山民纷纷送来。家中童仆在京城店铺买靴,工匠听说“为先生买”,立即换上最好的靴子。先生的至诚能感动他人,往往如此。
原文
先生之始为学也,激励奋发之功,多得之康斋。自临川归,足迹不至城府。朱某时为叅议,造庐求见,卒避不见。闭户读书,尽穷天下古今典籍,旁及释老、稗官小说,彻夜不寝,少困则以水沃其足。
译文
先生初学之时,刻苦奋进的功夫多得益于吴康斋。从临川归乡后,足迹不进城市官府。朱某时任叅议,登门求见,先生始终避而不见。他闭门读书,穷尽古今典籍,旁及佛道、民间小说,彻夜不眠,稍困便以水浇足提神。
原文
久之乃叹曰:“夫学贵乎自得也。自得之,然后博之以典籍,则典籍之言,我之言也。否则,典籍自典籍,而我自我也。”遂筑一台名曰“春阳”,日静坐其中,足不出阈外者数年。
译文
许久后感叹:“为学贵在自得于己。若能自得于心,再以典籍广博学识,那么典籍所言即我所言。否则,典籍是典籍,自己是自己。”于是修筑“春阳台”,每日静坐其中,数年足不出户。
原文
故其答某问学诗曰:“古人弃糟粕,糟粕非真传。眇哉一勺水,积累成大川。亦有非积累,源泉自涓涓。至无有至动,至近至神焉。发用兹不穷,缄藏极渊泉。吾能握其机,何必窥陈编?”
译文
因此,他在答人问学的诗中写道:“古人弃糟粕,糟粕非真传。眇哉一勺水,积累成大川。亦有非积累,源泉自涓涓。至无有至动,至近至神焉。发用兹不穷,缄藏极渊泉。吾能握其机,何必窥陈编?”
原文
学患不用心,用心滋牵缠。本虚形乃实,立本贵自然。戒慎与恐惧,斯言末云偏。后儒不省事,差失毫厘间。寄语了心人,素琴本无弦。
译文
“为学最怕不用心,用心反被俗事牵。本心虚空形骸实,立本贵在顺自然。戒慎恐惧言虽善,末流恐偏失本然。后儒不解其中意,毫厘之差谬千里。寄语悟心通达者,素琴无弦自能弹。”
原文
又叹曰:“夫道非动静也,得之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茍欲静,即非静矣。”于是随动随静以施其功,故示其门人张某诗曰:“知夜则知朝,西风涨暮潮。千秋一何短,瞬息一何遥。”
译文
先生又感叹:“道本无动静,得道者动中亦定,静中亦定,无刻意迎合,无内外之分。若刻意求静,反非真静。”因此主张在动静中皆可修心,曾对门人张某题诗:“知夜则知朝,西风涨暮潮。千秋一何短,瞬息一何遥。”
原文
“有物万象间,不随万象凋。举目如见之,何必穷扶摇。”“登高未必高,老脚且平步。平步人不疑,东西任回顾。”
译文
“有物存乎万象间,不随万象而凋零。举目可见道所在,何必远求至苍穹。”“登高未必眼界高,老来且踏平实地。平步而行心自安,东西环顾无挂碍。”
原文
盖其学初则本乎周子主静、程子静坐之说以立其基,其自得之效则有以合乎“见大心泰”之说。故凡富贵功利、得丧死生,举不足以动其心者。其后造诣日深,則又以进乎颜氏“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之地位,而骎骎乎孔子“无意必固我”之气象矣。
译文
先生之学,初以周敦颐“主静”、程颐“静坐”为根基,自得于脑后,契合“见大心泰”(见识宏远、内心安泰)之境。因此,富贵功利、得失生死皆不能动摇其心。晚年造诣更深,近于颜回“仰之弥高”的境界,渐近孔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圣人气象。
原文
其学有本原,进有次第,的然可据如此。迨其晚年,超悟极于高远,则又有非他人所能窥测、言语所能形容者矣。其始惧学者障于言语事为之末也,故恒训之曰:“去耳目支离之用,全虚圆不测之神。”其后惧学者沦于虚无寂灭之偏也,故又恒训之曰:“不离乎日用而见鸢飞鱼跃之妙。”
译文
先生之学,根基深远,进阶有序,清晰可循。至晚年,其悟境超越高远,非他人所能窥探,亦非言语可形容。早年唯恐学者拘泥于言语细务,故常教诲:“摒弃耳目纷杂之干扰,保全虚灵圆融之神思。”后又恐学者陷入虚无空寂之偏,故又常强调:“于日常行事中,体悟自然生机之妙。”
原文
门人各随其所见所闻,执以为则;天下之人又各随其所见所闻,执以为称。果足以知先生之道也哉?故其诗曰:“千年无鲍叔,一懒有柴桑。”盖亦叹天下之莫我知也。
译文
门人各依自己的见识执为准则,天下人亦各据所见所闻加以评判,岂能真正知晓先生之道?故先生诗云:“千年无鲍叔,一懒有柴桑。”慨叹天下无知己。
原文
所恃天下之大,千百世之远,其心同,其理同,必有知言者。诵其诗,读其书,当有以知其人。卓卓哉!孔氏道脉之正传,而伊洛之学盖不足道也。
译文
所幸天下之大,千秋万代之后,人心同理,必有能懂先生之人。诵其诗,读其书,当知先生实为孔子道统之正传,程朱之学亦难相比。
原文
是故见诸日用,虽与百姓同也,至于不言而信,不怒而威,闻风者兴起,沐化者心服,盖有莫知其为之者。使得大用于世,绥来动和之效,庶几乎!
译文
先生于日常虽与百姓无异,却能不言而令人信服,不怒而具威严,闻其风者皆受感召,沐其德者心悦诚服,此中境界难以言说。若能大用于世,定能达成安抚百姓、天下和同之效。
原文
先生尝以道之显晦在人而不在言语也,遂绝意著述。故其诗曰:“他年傥遂投闲计,只对青山不著书。”又曰:“莫笑老慵无著述,真儒不是郑康成。”有劝之者,对曰:“伏羲著述数画耳,况画前又有易乎?”
译文
先生认为“道”之显隐在于人而非言语,故无意著书。诗云:“他年傥遂投闲计,只对青山不著书。”又云:“莫笑老慵无著述,真儒不是郑康成。”有人劝其著书,先生答:“伏羲仅画八卦而已,何况画前已有《易》理?”
原文
君子曰:“先生著述可谓富矣!自一言演之可万言,自万言敛之可无言。今其诗文不下万余首,独非著述乎?”其为文也,主理而辅之以气,虽不拘拘于古人之绳尺,故自有以大过人者。
译文
有君子评说:“先生著述实则丰富!一言可演万言,万言可敛一言。今其诗文万余首,岂非著述?”先生为文,以义理为主,气脉为辅,虽不拘泥古法,却远超常人。
原文
其为诗也,则功专而入神品,有古人所不到者。盖得李杜之制作,而兼周邵之情思,妙不容言。故其诗曰:“子美诗中圣,尧夫又别传。后来操翰者,二妙少能兼。”
译文
其诗功力专精,入神品之境,有古人未及之处。兼得李白、杜甫之格律,又含周敦颐、邵雍之哲思,妙不可言。故诗云:“子美诗中圣,尧夫又别传。后来操翰者,二妙少能兼。”
原文
至于挥翰如其诗,能作古人数家字。山居笔或不给,至束茅代之。晚年专用,遂自成一家,时呼为“茅笔字”。好事者踵为之。故其诗曰:“神往气自随,氤氲觉初沐。”“茅龙飞出右军窝”,皆指茅笔也。
译文
先生书法如诗,能仿多家字体。山居缺笔,以茅草代笔,晚年独创“茅笔字”,时人效仿。诗云“神往气自随,氤氲觉初沐”“茅龙飞出右军窝”,皆指茅笔书法。
原文
天下人得其片纸只字,藏以为家宝。康斋之婿某贫不能自振,造白沙求书,持十幅归,每幅易白金数星。庚申,朝廷遣官使交南,交南人购先生字,每幅易绢数匹。
译文
天下人得先生片纸只字,皆藏若珍宝。吴康斋女婿家贫,至白沙求书,持十幅而归,每幅可换白银数钱。庚申年,朝廷遣使交南,交南人以数匹绢帛换先生一幅字。
原文
先生教人,随其资禀高下、学力浅深而造就之,循循善诱,其不悟者不强也。至于浮屠羽士、商农仆贱来谒者,先生悉倾意接之,有叩无不告,故天下被其化者甚众。
译文
先生育人,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强行灌输。无论僧人、道士、商贾、农夫,皆倾心接待,有问必答,故受其教化者甚多。
原文
南畿僧太虚知名当世,亦以其学求正于先生。先生复书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告之,曰:“我以此证也。”先是,先生道南畿,见太虚,告以念老母,太虚为朝夕圣前祝愿,至先生归相见乃已,其笃信如此。
译文
南畿高僧太虚慕名求教学问,先生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回复,称:“我以此为证。”此前先生路过南畿,告知太虚思念老母,太虚便每日为其母祈福,直至先生归来,其笃信若此。
原文
呜呼!若先生者,君子谓“周子之后一人而已”,非耶?某也无似,自成化辛丑见我先生于白沙,我先生即以国士待。其后受教多而辱爱厚,临殁,具书趣至白沙,寄以斯文,告门人罗冕曰:“吾道吾付吾某矣。”
译文
呜呼!先生者,君子称“周敦颐之后仅见之人”,岂虚言哉?我(作者张诩)自成年辛丑年于白沙拜见先生,蒙先生以国士相待,受教甚多。先生临终前,写信急召我至白沙,以道相托,告门人罗冕:“吾道传于张诩矣。”
原文
示以诗云:“古往今来几圣贤,都在心上契心传。孟子聪明还孟子,谁今且莫信人言。”既而执某手曰:“出宇宙者,子也。”又曰:“孔子之道至矣,愿毋画蛇添足。用斯行,舍斯藏,子其勉之!”
译文
先生以诗相示:“古往今来几圣贤,都在心上契心传。孟子聪明还孟子,谁今且莫信人言。”继而执我手说:“能超越世俗者,是你啊。孔子之道已至极致,望勿画蛇添足。用则行,舍则藏,你当勉之!”
原文
先生殁后,门人聚议:以湛某为行状,李某为墓志铭,梁某为传,而墓表则属之某也。某之为行状也,仓卒事多未备,惧久而湮晦无传,暇日因重为补葺,以为天下后世君子告,且备异日史氏采录焉。
译文
先生去世后,门人商议:湛某撰行状,李某撰墓志铭,梁某作传,墓表由我撰写。我初写行状时仓促,恐事迹遗漏,故日后补葺,以告天下后世君子,并备史家采录。
谨状
弘治十四年岁在辛酉闰七月甲申
门人承直郎户部主事张诩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