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麻吉星即将一个学期,从一开始的完全不了解,到现在对这个方块的功能相对熟悉,但是对于在语文教学中的灵活运用,我还是有些迷茫和困惑。
迷茫的时候,我会上官方网站去看看文章,去学习。去看看不同科目的运用,思考一下,自己可以怎么用。一直困惑我的是:语文课堂,什么时候适合二次作答?这学期试过 很多次,但是依然很难用实践经验来解答自己的困惑。
例如,这周,我在执教园地八的时候,一开始并没有设计这个环节的投票。我在做教学预判的时候,我预判学生在“词句段运用”的学习上是有难度,特别是二三两句,可能是需要我先点拨,或者逐句讲解的。
当我在课堂上即将要教这个内容时,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思路。倒计时3分钟,让学生自主学习批注。经过一圈巡视,学生真的都在批注,且纷纷举手想被拍照展示。随机拍了三个学生的批注,并且请这三个孩子上台当小老师讲解。课堂交流中,孩子们发现第一个孩子和第三个孩子的一二两段内容的批注是有相似之处的,讲解的时候也都说清楚了是抓住动物来描写冬天。这两个孩子的不同点在于第三段的解读。一号孩子上台讲解的时候说:环境描写。三号同学说:这是冬天出现的景象。讲解后,我就问:哪位小老师结合图片的讲解,你听懂了?然后就开始了投票。投票结束后,开始互动学习。第一句是拟人的方法,全班孩子的批注都一致,花的时间很少。二三两句,经过互动,几个孩子的的表达也很明确。肯定了1号孩子对第三句的判断,是环境描写。有一个孩子说:“当老师把寒风、白雪圈画出来的时候,我觉得3号同学把写作方法说得更具体了。后来我又请了几个同学补充发言。最后,我问他们:现在你能根据小老师的方法来仿写了吗?请再次投票。
其实在二次投票之前班级举手互动的孩子发言,以及我的点拨,带动了孩子的思维,也指明了写作方法。这个时候我应该从92%的柱状图中挑人来回答,而不是随机挑人和抢权。我如果问:你为何改变自己的选择?这样是不是会强化孩子们对这个知识点的认识呢?
其实经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还很难从数据上来分析和说明二次作答适合什么样的情境?语文教学中哪些问题适合进行二次作答?只是在这节课中,我发现第一次的作答,1号的投票很高,但是,从批注的讲解情况来分析,很明显是3号孩子的分享更清晰说明第三句的写作方法。孩子们听完后的投票出乎我的预判,这个时候,我觉得很有必要停下来讲解。当时在第三句上花了时间互动,那个孩子的分享也引起了全部的注意,后来的二次投票,也让孩子们明确了第三句是环境描写,但是要通过不同的景物描写来突出冬天的特点,如果批注上二者结合着写,那会更好。
原本,我只是准备了一节从单向输出讲解的课,临时的改变,看到完全没有意料到的情况。还没的互动,又让我看到了改变教学策略带来的课堂变化。我不能说这节课真的达到了双向共鸣,只能说,麻吉星促使我主动想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或许我这节课这样的教学并不是很精彩,但是这个关于教育温度与效率的探索,我还想继续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