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东: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一)(一颗小桃树为例)

老老实实。

老老实实教语文,意味着要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要贴近语文教学的原则,要靠近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通过这种规律来实现语文教学。

从语文的原点和规律出发,从语文教学的原则出发,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新课标以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并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性质的共性是“综合性、实践性”;独特个性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定位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

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

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在上课前,我们必须将语文课程的定义,语文课程的特征,落在我们心里并能具体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我们要思考,我的这堂课是不是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而进行的,是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教学说到底还是比较简单比较实在的,听、说、读、写、思而已。课堂教学离不开这样一些具体的实践,老老实实地把这些问题想透了,语文课堂就语文了。

《一颗小桃树》。读文章品语言悟文意。《一棵小桃树》是贾平凹先生的散文,教材上文中批注有说,“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所谓仔细体会,就是要潜入文字深处细细品味,得需要你从语言文字中慢慢去体会。我在教这课的时候,注意到了编者在《一棵小桃树》中标注了五处旁批。

①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

②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

③是什么使我遗忘了小桃树?

④“蓄着我的梦”的桃核长成了树,而且真的开了花。作者仅仅在写花吗?

⑤“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您读出来了吗?

我们很可以利用文中五处旁批,巧妙地整合、提炼、穿插,引导学生自主走进散文深处,思考小桃树中复杂多姿的人生感悟。第一条批注提醒我们,散文阅读要紧扣作者感情,要从眼前景中读出作者的内心情。

第二条批注则是散文阅读的方式,要关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细节,从中体会写作深意。后面三条批注都用问句形式暗示文本阅读要思考的内容,三个问句紧联小桃树和“我”,旁敲侧击地引导学生思考这株“野”的、“没出息”的、不美的小桃树与作者自己的特殊的情感联系,感悟作者内心的隐秘世界,理解文章托物言志、明暗双线的写作手法。这实际就是用批注完成了自读课的教学。

语文就是这样的,老老实实地看文本,老老实实地去思考这些问题,你会得出语文教学的“语文”的方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