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yǒu),《说文解字》“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声。云九切。”许慎的这个解释有很大的问题,什么是不应当有?或者说是不吉祥的有,也许古人认为日月食是不祥之兆。这些解释多少有些牵强。许慎从小篆字形来分析,认为有是形声字,也是不确切的。从金文字形来看,有是会意字,手上抓着肉,表示拥有、占有的意思。徐灏《说文解字注笺》“从又持肉为有也。”篆书字形和金文字形相差不大,又象手形,肉和月有点象,这才造成了许慎的误判吧!而甲骨文中,有和又可能是通用的。
千字文中的有字是作虚词的,《辞海》第七条释文“作语助,无义。如:有虞、有夏。……”
虞(yú),《说文解字》“驺虞也。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仁兽,食自死之肉。从虍,吴声。《诗》曰:‘于嗟乎,驺虞。’五俱切。”许慎的这个解释恐怕也是错误的吧?黑纹的白虎是有的,但是尾巴比身体长,我是没找到这种类似老虎的动物,何况不捕猎,只吃尸体的老虎,可能只存在古人的想像中吧!关于《诗经·召南·驺虞》的解释,许多专家也不认同许慎的答案。
这样看来我们很难考察清楚虞字的本意了,那么虞还是不是形声字就只能存疑了。虞字的词义感觉有些复杂,《辞海》有十条解释,有些词义互相之间毫无关联,根本不存在引申关系。第一条释文“古官名。……”是古代管理山川林泽的官员,如果以这个为本意,我们试着分析一下字形,虍和虎同意,吴有大声呼喊的意思,而且金文中吴字是拆分成了人和口,理解成人大声呼叫应该可以。那么管理山林的官员,看到猛兽老虎,就大声提醒猎人注意安全。这样理解,虞字就是会意兼声了。当然千字文中的意思是第八条释文“传说中的远古部落名,即有虞氏。……”
陶(táo),《说文解字》“再成丘也,在济阴。从𨸏,匋声。《夏书》曰:‘东至于陶丘。’陶丘有尧城,尧尝所居,故尧号陶唐氏。徒刀切。”形声字,陶的本意最早是指地名,如果看甲骨文字形感觉就很形象,指两重的山丘,后来特指山东菏泽定陶这个地方,因为这里的陶丘有尧这位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住过。结果地因人名,人也因地名,可以说互相成就。至于现代词义常用的陶瓷含义,是后来发展的。
我们知道古代瓦器的缸也叫缶,林义光《文源》“从人持缶。”认为勹象人弯腰制作陶器,所以用匋字表示陶器。而陶丘可能象两个倒扣的陶碗,所以陶字形成了从阝匋声的字形,也许因为陶丘生产的陶器比较出名,陶字又替代了匋字。千字文的词义在《辞海》第五条“古邑名。……”
唐(táng),《说文解字》“大言也。从口,庚声。徒郎切。”形声字,许慎认为唐字的本意就是大话的意思。这层意思,今天还保存在荒唐这个词里。《庄子·天下》“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大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陆得明释文:“荒唐谓广大无域畔者也。”这应该是荒唐这个词的来源吧!这里唐字就有了广大的引申意。王充《论衡·正说》:“唐、虞、夏、殷、周者,功德之名,盛隆之意也。故唐之为言荡荡也。”这些古代的国号都有大的含义。唐字在甲骨文、金文、小篆中都是从口庚声的,隶书以后庚字才有了减省,那么从楷书的角度来分析,就应该是从口,庚省声了。这里用的是《辞海》第七条释文“即陶唐氏,传说中远古部落名。”
有虞陶唐,是上古传说中的两个部落,也是两个传说中的圣王尧和舜的代称。全句推位让国,有虞陶唐是包含了儒家推崇的禅让制。陶唐就是尧帝,上古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据说尧在位七十年。老年时期的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丹朱没有管理才能,就让手下大臣推荐继位人才,四岳共同推举了舜,尧考察了舜,还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最终把首领的位置传给了舜。
有虞就是指舜,舜接过了尧的领导位置,选贤任能治理天下,不过当时天灾频发,洪水不断,刚好手下有个大臣禹善于治水,平治了水患。老年的舜也认为儿子商均没有领导能力,就选定了治水有功的大禹为继承人。这就是历史上推崇的圣王,因为没有真实的文物资料,只能当传说看待了,而且《竹书纪年》的内容和《史记》的记载相矛盾,李白《远别离》诗云“或曰:尧幽囚,舜野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