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这天,我们按照之前的约定一起回到老家上坟。
上坟也就是扫墓,云南的农村里基本不用扫墓这个词,上坟听着或许有点土,但很接地气。
以前上坟,是很讲究选日子的。
首先,上坟的时段限定在春分与清明两个节气之间,也就是说总共有十五天的时间。春分以后,阳气渐旺,方便后人操持与阴间的沟通事宜,也方便先祖们获取后人所准备的飨食贡品与金银钱帛。一旦过了清明这天,阴间通往阳间的道路和关隘就关闭了,先人无法回再到他们的世界,这当然是要不得的。
其次,具体在哪一天上坟,多半根据属相选定,多数人家选择属猴的日子。因为在我们的方言中,有一个字发音为“hou”的字,是形容词,用来描述一个家庭或家族荣耀显赫、或者描述一个人能干而有权势。没人知道这个字怎么写,如果非要写出来,我想那也应该是王侯将相的侯、侯爵的侯吧。但这个字的发音就是猴子的hou相同。大家虔诚而用心地操持上坟祭祖的活动,也希望得到祖宗赐福与庇佑,从而使家庭兴旺发达,所以人们喜欢选择属猴的日子上坟。
同时,选定的日子最好避开家庭成员的属相,以免相冲。比如,属猴的日子虽好,但如果家庭成员、特别是关键家庭成员中如果有人属猴,或者属猴的家人身体较弱,那就要避免在属猴这天上坟。
这样一算下来,上坟的日子就很不容易选了。
更久以前,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大家族都在一个村或附近几个村耕种生活。挑个日子把大家集中起来上坟是可行的。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与交通的改善,青壮年外出工作生活求学的人数增加,农村上坟的日子也越来越向周末集中。特别在清明节成为法定假日后,这种趋势更明显了。
我们家上坟的日子选定在4月4日,主要是为了将就侄子的放假时间。他在上高中,一个月只休息一次,学校三月与四月之间的休息就是清明假期。而上坟祭祖的活动,男孩子的参与度还是很重要的。
继续说回我们家上坟的事。
老爸老妈清晨五点就在后院的灶上烧水、杀鸡、炖鹅肉;弟弟与妹妹买了花先回村,因为弟弟还要去柳树上割些新鲜柳枝;弟媳另外开一辆车,等俩娃儿睡醒后来接我和儿子一同回村。
我们回到家,妹妹带领三个孩子,在院中用的一个半截空油桶内烧冥币和金银纸钱;老爸老妈在灶上继续烹制大菜;我和弟媳在前面的厨房做些简单的炒菜。这个时节的菜蔬不多,时间也不宽裕,我们只能做出芹菜炒火腿、木耳炒里脊、炸鲛鱼、煎乳饼、凉拌香椿、菠菜、娃娃菜等几样。
所有菜品、酒、茶、糕饼、水果,要全部呈列在长供桌上,香、灯、烛都是之前都点好的,然后大家分批磕头跪拜。分批叩拜是因为我们家供桌前的空间不够容纳全部人同时磕头,而不是分主次。
在这一点我们家(准确讲是我父母家)与其他家庭不同,所有的女儿们的小家都自然参与上坟祭祖。所以我的姑妈们与我们都很自然地认为上坟是自己家事,而不是娘家事。
大家匆匆吃过午饭,将各种食物及其它用品都放到电动三轮车上。
为了减轻降解问题的环保压力,我们家近些年是用菊花的鲜切花上坟。鲜花在逐年涨价,今年是2.5元一枝,共买了80枝,我们能去到的每个分头会插上一枝或两枝。为避免火灾,冥币与金银纸钱都烧化成灰烬,也节省了车上的空间。各种飨食要装盒子分层叠放在收纳箱中才放得下且不会泼洒。
这一通准备后,时间已经走到了下午一点左右。于是所有人出门去往在村中的坟地和我们村的公众大坟。
每到一处,都要选一尊坟头,把各种食品糕饼摆开,用柳枝穿上坟裱纸。所有附近的祖坟,由老爸逐一插上柳枝,随后侄子和儿子依次插上鲜花和一支香,香不能点燃、以免火灾。
之后各种糕饼菜肴水果酒茶都取一部分,放在一个盆中加水,用勺舀取并泼到坟头周围,这个环节叫泼水饭。泼水饭的手势是反手向外泼,只有那样呈送出去的,才是给先人的飨食。
另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所有人要在这尊坟头前跪拜磕头祈愿。之后收拾所有物品,去往下一处。
坟地间距离最远的会达到两三公里,所以整整一下午的时间,也只是将将够用而已。
(感谢网图作者,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