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之一百三十四:别用(明清白话文)

别用。将原典义予以别解或曲解而引用。

“借用”与“别用”(包括“谑引”)虽然对于原典都是“只用其语,不用其意”,但却是两种不同类的引用手法。其主要区别是:第一,两者虽均赋予原典以新意,但前者是予以新的阐释;后者则为故意曲解。第二,两者虽均须适情应境,但前者更着重于题旨的适应,往往在思虑成熟后赋予新意;而后者更着重于随情应境,临时机智巧引,以化解困境。第三,两者形成的效果有庄谐之别。前者多是为了营造新境界,新高度;后者多是为了取得诙谐、幽默的修辞效果。以上区别在先秦和汉魏六朝时还表现得不太突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不同的特点才越来越得到显现。

明朝及清的“别用”“谑引”即戏谑式引用,同前文所说的诙谐别用。自南北朝出现这种手法以来,后世均有继承发扬,如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论“引用”辞格时所指出的“还有一类滑稽的用法,割截成文,以资谈笑”即为此种谑引。该书所举周密《齐东野语》(十三)的例。便是割截《论语》中用词,如“常从事”、“于从政”、“吾将仕”等而成的“诙谐别用”。可见唐宋时谑引的特点之一便是“割截古语,离析成文,以资谈笑。”而明朝及清小说中谑引又有所发展,其特点之一便是:“曲解俗语,离析成文,以资谈笑”。

(1)那活死人已有十几岁,出落的唇红齿白,粉玉琢的一般,好不标致;更兼把些无巧不成书,都读得熟滔滔在肚里。(张南庄《何典》第五回)【“无巧不成书”原意为比喻事情十分凑巧。这里却曲解成真的书。】

(2)你看他身高一丈,腰大十围,头大额角阔,两眼墨测黑,面上放光发亮,胜如涂了油灶墨;骑一只纸糊头老虎,手里拿个杀车榔槌,在关前耀武扬威。(张南庄《何典》第九回)【“纸糊头老虎”原意中看不中骑,现被曲解成能骑上它去杀敌。】

(3)且说轻骨头鬼虽然逃得小性命,那把两面三刀又被杀人场上偷刀贼偷了去,赤手空拳,来到枉死城中。(张南庄《何典》第十回)【“两面三刀”原意是指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阴险狡诈,现被曲解成真的杀人之刀。】

(4)活死人不敢与拗,只得拿了一把班门弄斧,走出门去。(张南庄《何典》第六回)【“班门弄斧”原意是指在行家(如能工巧匠鲁班)面前卖弄本领,现被曲解成真的斧头。】

(5)阶前一个拽马鬼,牵出异兽,生得身高六尺,有头无尾,周身毛羽,像是扁毛众生,却又四脚着实。阎王指示活死人道:“这是独人国进贡来的,名为衣冠禽兽,捋顺了毛,倒也驯良。今赐卿做个坐骑,壮壮威风。”(张南庄《何典》第十回)【“衣冠禽兽”原意为喻指道德品质恶劣、行为像禽兽一般的人。现被曲解为真的异兽,竟被牵出来当坐骑。】上面的引用与一般引用俗语完全不同,作者并不使用被引用俗语的一般意义,而是曲解被引用的俗语。这些谑引俗语,无疑均能产生滑稽幽默的效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