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所谓借用,指引用古人语而不用其意,或用其辞面义、比喻义等。原典义与引用义不相干,“以一端相近而借用之”。借用仅仅是袭用前人的语句形式,全凭引用者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对内容表述进行杰出创新。
“借用”与“别用”(包括“谑引”)虽然对于原典都是“只用其语,不用其意”,但却是两种不同类的引用手法。其主要区别是:第一,两者虽均赋予原典以新意,但前者是予以新的阐释;后者则为故意曲解。第二,两者虽均须适情应境,但前者更着重于题旨的适应,往往在思虑成熟后赋予新意;而后者更着重于随情应境,临时机智巧引,以化解困境。第三,两者形成的效果有庄谐之别。前者多是为了营造新境界,新高度;后者多是为了取得诙谐、幽默的修辞效果。以上区别在先秦和汉魏六朝时还表现得不太突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不同的特点才越来越得到显现。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借用”。本时期的借用,实质上是春秋时期赋诗断章取义的继承与发展。所不同的是:春秋时赋诗借用主要用于外交场合,且与乐曲相结合;本时期的借用则不限于外交场合,且不与乐曲相结合。
(1)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庾信《哀江南赋序》)【“将军”二句,原典出自《后汉书·冯异传》:“异为人谦让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大树将军”原为冯异的美称,言其谦让,不争名利。庾信引用此典,并引申为“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后人对此有几种不同的理解:清倪璠认为“言己率宫中文武千余人营于朱雀航,及己退,为景所据,是其飘零者也”。另一种认为“将军”指梁元帝萧绎,元帝被侯景害后,梁朝便四分五裂,名存实亡,大树飘零了。无论“将军”喻己还是喻梁元帝,均未取原典之本义。】
(2)司徒之表里经纶,狐偃之惟王实勤。…平吴之功,壮于杜元凯;王室是赖,深于温太真。始则地名全节,终则山称枉人。(庾信《哀江南赋》)【“始则“二句为借用。“全节”,地名,即全鸠里,在今河南灵宝县境。汉武帝之子戾太子自杀于此地。“枉人”:山名,在今河南浚县西北,传说殷纣王杀大臣比干于此地。作者引用这两句的地名,与其原义无干,仅用其字面意义:“保全名节”、“枉死之人”。此段写大将王僧辩讨伐贼子侯景,王是梁室的忠臣,保全了名节,但后来却被陈霸先杀害,终成枉死之人。】
(3)本不达于危行,又无情于禄仕。(同上)【“危行”出自《论语·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危行”系指正直高峻的行为。但作者此处指处对乱世的方法,说自己原本不懂如何应付乱世。】
(三)唐宋时期的“借用”。借用方式在唐诗宋词中运用较多,其特点之一是多引用其字面义,而与原典的原意并无干系。
(1)城下秋江寒见底,宾筵莫讶食无鱼。(唐·羊士谔《郡中即事三首》其一)【诗中对“食无鱼”典的运用即为借用。此典为战国时,孟尝君门客冯谖曾弹铗作歌日:“长铗归来乎!食无鱼。”表示对待遇不满。(见《战国策·齐策四》)后世用作自伤不遇,希求救助的典故。而羊士谔此诗中的“食无鱼”则只取此典的字面义,是对自己宴请宾客而席上无鱼表示歉意。】
(2)皎夜迷三径,浮光彻九垓。(唐·无可《和宾客相国咏雪诗》)【无可此诗中借用了“三径”典故。此典言西汉末,蒋翊告病隐居后,于宅院内辟三径,只用作与知己交往过从。(见东汉·赵岐《三辅决录》卷一)后晋陶潜在《归去来兮辞》中用其事,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来描述自己归隐的家园。后世便以“三径”作为咏退隐生活的典故,并代指家园。无可于诗中并不取此典的原意,而是取其字面义,泛指小路而言。】
(3)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辛弃疾《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写太阳下山,牛羊归圈,意谓女主人盼望丈夫归来。辛弃疾则借用以表示田园生活的淡泊恬适。】
(4)一瓢饮。人问翁爱飞泉,来寻个中静。绕屋声喧,怎做静中境?(辛弃疾《祝英台近·与客饮瓢泉,客以泉声喧静为问,余未及答。或以“蝉噪林逾静”代对,意甚美矣。翌日,为赋此词袭之也》)【“一瓢饮”典见于《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后世以之称美寒士安贫乐道。辛弃疾在此则借用“一瓢饮”字面义,描述自己与客饮于瓢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