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之一百三十四:借用(现代)

借用所谓借用,指引用古人语而不用其意,或用其辞面义、比喻义等。原典义与引用义不相干,“以一端相近而借用之”。借用仅仅是袭用前人的语句形式,全凭引用者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对内容表述进行杰出创新。

“借用”与“别用”(包括“谑引”)虽然对于原典都是“只用其语,不用其意”,但却是两种不同类的引用手法。其主要区别是:第一,两者虽均赋予原典以新意,但前者是予以新的阐释;后者则为故意曲解。第二,两者虽均须适情应境,但前者更着重于题旨的适应,往往在思虑成熟后赋予新意;而后者更着重于随情应境,临时机智巧引,以化解困境。第三,两者形成的效果有庄谐之别。前者多是为了营造新境界,新高度;后者多是为了取得诙谐、幽默的修辞效果。以上区别在先秦和汉魏六朝时还表现得不太突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不同的特点才越来越得到显现。

现代时期的借用:只引词面义,表达义完全翻新。现代借用的特点,一是只引用其字面意,实际表达的意义则完全翻新,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二是精彩的借用多出于大家,如王国维、鲁迅、毛泽东、钱钟书等,有的且成为广为流传的名言名句。

(1)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闲珊处。”(辛弃疾《青玉案》)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王国维《人间词话》)【王国维所引用的三句词,分别引自北宋晏殊、柳永和南宋辛弃疾的不同词作。第一句原意写的是秋日怅望,第二句原意是表述相思之苦,第三句原意是突然发现意中人时的惊喜心情。王氏虽然借用了原词句,表达的是:树立雄心壮志,提出学术上的崇高理想;对理想苦苦探索、执著追求、废寝忘食;一旦豁然开朗,难题突破,科研取得成就时,会无比喜悦。王氏这段话与原作相比,完全翻出了新意。】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千夫指”语出《汉书·王嘉传》:“千夫所指,无病而死。”鲁迅将意思翻新,指的是面对围攻和迫害,应对的态度是“横眉冷对”。“孺子牛”典故出自《左传·襄公六年》,说的是年迈的齐景公溺爱幼子,蹲在地上装牛让幼子骑,不慎“为儒子牛而折其齿”。鲁迅则翻用为:甘愿为人民事业献身。】

(3)“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实事求是”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指的是研究经书时一定要秉承事实。毛泽东一翻其意,把它上升到唯物论的认识论原理的高度,作为为人处事、建设国家的一条重要原则提出。】

(4)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几个口号是怎样提出来的呢?它是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上提出来的。(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百花齐放”语出《隋唐演义》第二十八回:“妾等夜虔祷天宫,管取明朝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原指先秦诸子百家不同学术观点竞相争论。毛泽东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结合在一起,作为有关文艺和学术的一项基本政策提出。】

(5)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子在川上曰”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原意是感叹时光流逝得太快。毛泽东在翻用中出新意:纵然国际风云万千,仍要以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奋勇向前。】

(6)开战后第六天日本飞机第一次来投弹,炸塌了火车站,大家才认识战争真打上门来了,就有搬家到乡下避难的人。以后飞机接连光顾,大有绝世佳人一顾倾城、再顾倾国的风度。(钱钟书《围城》)【“一顾倾城,再顾倾国”语出汉代李延年《歌一首》:“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里的“倾”是倾倒、爱慕之意。钱钟书借用句子形式,将“倾”字作“倒塌、炸毁”解,讽刺和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飞机在中国领土上狂轰烂炸、蹂躏无辜平民的罪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