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在网上看到一则帖子,说一个新手爸爸带娃一段时间之后,身心饱受折磨,最后得了抑郁症,跟老婆离婚了。这事儿看得我心里一揪,因为那种苦,我太懂了!
作为一个“资深带娃专业户”,这个新手爸爸身上所经历的磨难我都经历过,我家两个娃从出生到现在,都是我一个人一把屎一把尿带大的。
虽说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心里挺欣慰的,但这一路走过来,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过来人才知道。
01
乱糟糟的每一天,不知道时间去哪儿了?
孩子还在肚子里的时候,天天肚子上像绑着一个大西瓜一样,行动缓慢,总是盼望着早点“卸货”,以为生完孩子就能解放了。
我只能说,有这种想法的宝妈们还是太年轻了。孩子真正生下来之后,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带娃这件事,不参与其中的人很容易轻飘飘地飘来一句话:“不就是带个孩子吗?天天睡到自然醒,日子不要太好过。”
呃,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新手爸妈带娃,哪个不是“摸着石头过河”呢?大家都是第一次当父母,学着怎么照顾孩子,谁也不是天生就会带娃的。
可很多时候,社会上总默认女人天生就会带娃,好像带娃就是女人的“天然职责”。但宝妈们也是“赶鸭子上架”啊!特别是小婴儿刚出生那几个月,想睡个安稳觉?那简直是痴人说梦话。
每隔一两个小时,不是饿了就是拉了,刚有点睡意,那哭声就响起来了,把人从梦里生生拽出来。好不容易把小祖宗喂饱、拍完嗝、哄睡着,自己刚合上眼,哭声又来了。
这种“屎尿屁”的日子,一眼望不到头,每天都是无尽的重复与循环中。要是家里有人能轮班,还能喘口气。可像我们家这种没人轮班的,再多的苦也只能自己扛着。
那时候我是无比怀念以前上班的日子,周末还能跟朋友们一起到处浪,把生命浪费在那些有趣的事情上。
然而,自从孩子呱呱坠地之后,我就被剥夺了自由的权力,走到哪儿孩子就得带到哪儿。连产后42天的康复检查,都因为带着孩子不方便,直接给省略了。
寒冬腊月出门,我得拖着刚满月的老二去送老大上学;身上挂着一个娃,手上牵着一个娃,去医院排队给孩子看病;自己生病的时候,一个喷嚏接一个喷嚏,还得硬撑着给娃准备晚饭。
这些经历,现在想想,我那时候是不是钢铁侠附体了啊,都不记得是怎么熬过来的。
不过说起来,这些身体上的苦,回头看看也都翻篇了。但带娃最难熬的,还是精神上的折磨。怎么说呢?要是朝九晚五上班,那日子过得明明白白,每天的安排清清楚楚,就像按着轨道走一样。
可带娃呢?完全是一团乱麻!稍不留神,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孩子是去玩水了,还是摸电了,还是又拉裤裆了。
那种感觉,就像一根一直被拉伸的弹簧,绷得紧紧的,只有等孩子睡着了,才能解除警报。
可这时候呢,又得抓紧时间去楼下买个菜、收拾玩具、洗衣服、打扫房间、准备饭菜,还得给家里添点生活用品啥的。稀里糊涂忙活了一天,感觉做了好多事,又好像什么都没做成。
一整天都陷在这些琐碎的小事里,根本就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等到累得不行,吊着最后一口仙气躺下时,就只想刷刷手机,赶紧去周公哪里报到。至于还有什么其他想法,去梦里想吧。
02
没有归属感,不被周围人理解
在我看来,前面那些身体上的苦累,其实都不算啥。对于全职宝爸宝妈来说,最让人难受的,还是周围人的不理解。
这年头,不管你承不承认,衡量一个人对家庭贡献的标准好像从来就没变过——就是每个月能往家里拿回来多少钱。
这事儿明摆着,只要不是瞎子,谁都能看得见上班族的付出。可问题是,轮到在家带娃这事儿,又没有个KPI来衡量,也没有个明确的标准,这活儿本来就笼统模糊,这贡献该怎么算呢?也没有个明确的评判标准哈。
你说孩子长胖了、长高了,或者昨天学会了一个新单词、会哼一首新歌,今天会自己用勺子吃饭了,明天能自己坐上小马桶了,这些算不算成绩呢?
应该也算吧,可现实往往是,你干得再好,都是应该的;要是干不好,要是孩子磕着碰着了,或者生病住院了,所有的指责都会齐刷刷地指向你一个人——“没把娃带好”。
可大家扪心自问一下,有谁愿意自己的孩子生病呢?孩子生病,最难受的还不是那个熬夜守在床边的人?
要是碰上体贴的另一半,那还好,多少会搭把手帮忙分担一点。可有时候,另一半不仅帮不上忙,还对你的付出视而不见,甚至冷嘲热讽:“不就是带个娃吗?又不用起早贪黑在外面拼死拼活,都养着你了,还抱怨啥?”
家里长辈有时候也不理解:“你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最后居然在家带娃?是不是白瞎了?”
除了家里人的不理解,邻居们的闲言碎语也少不了,特别是楼下那些闲来无事喜欢八卦的老太太,背后东家长西家短说的那些风凉话,听了心里也不是滋味。
这种时候,如果夫妻俩不能互相理解,看不到对方的付出,那个在家带娃的人心里肯定委屈得很。
就像那个带娃抑郁的新手爸爸,他是为了家庭做出妥协,结果却得不到认可,自尊心也受打击。要是这时候另一半还在伤口上撒盐,两个人很容易在争吵中情绪失控,把事情闹得更糟。
其实,真要细说,这世上哪有迈不过去的坎?很多时候,大家只是在情绪崩溃的边缘,想找一个发泄的出口罢了。
两个人一起组建一个家,本就不容易。如果夫妻双方都往后退一步,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想,大家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这个家好,谁都不容易。
家和才能万事兴,要是成天吵架“内耗”,那结果就跟合伙开公司一样,迟早得“破产”。
如果你能开启上帝的视角,养育孩子,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难处。虽说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但孩子真正离不开我们的时光其实很短。
前面几年确实挺难熬的,可等孩子上了初中、高中、大学,他们就慢慢长大,飞走了。到时候,你再想天天守着他,他都不见得有时间搭理你,你只能对着他的房间回忆往事。
要是把时间拉长来看,这三四年其实只是人生的一小段,根本不算什么。
03
给自己找点乐子,淡定一些,孩子没你想的那么脆弱
我想说,与其让自己深陷于这段痛苦中,不如提前给自己打个预防针。带孩子的这几年,情况就是这样,大家基本都差不多。只不过有的家庭有人帮忙搭把手(婆媳矛盾也是一个世纪难题),但也有很多家庭只能靠夫妻二人硬扛,这样的例子其实真不少。
你再想想,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有缺陷、残疾的孩子,那些家庭面临的困难比我们大多了,可他们还不是咬着牙挺过来了?咱们又没缺胳膊少腿的,这点难关,咬咬牙肯定也能熬过去!
不过,在空余的时间里最好能为自己的心安一个家,培养一两个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把多余的注意力浪费在那些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上,就不会总陷在负面情绪里了。
比如,可以和别的宝爸宝妈组队一起带娃,大家一起聊聊天、解解闷;也可以刷刷手机、逛逛淘宝,或者打把游戏、追追剧。反正不管做什么,怎么舒服怎么来,总比泡在苦水里好得多。不然,只会觉得未来越来越没盼头。
最后,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一辈子太短,想做的事情太多。谁也不是超人,捡一两件重要的事情做。
我以前看过一本书《吉田医生哈佛求学记》,这个当医生的妈妈一口气生了五六个娃,还顺带去哈佛念书,在没有额外请帮手的情况下,一家人不也过得好好的吗?
放弃做一个满分家长的执念,做一个六七分的家长也可以呀!只要孩子没有危险,偶尔吃个便餐,少拖几次地,偶尔偷偷懒都没关系。
余下的时间里给自己充充电,松松绑。只有自己充好电了,能量充足了,才能有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去呵护我们所爱的人。
还有,每个孩子都是自带出厂模式的,有一些东西是后天很难改变的。不要还在起跑线上就开始忧心忡忡,你的孩子是10个月还是24个月开始走路不重要,他是五岁还是七八岁才会加减法的也不影响,总有一天该学会的他都会。
就像你在三月份去地里种下的黄瓜,四月份爬蔓,五月里开花,六月里就能吃上大黄瓜。带娃这件事上,只要咱尽心尽力了,其他的,顺其自然就好啦!
04
写在最后
每个带娃的宝爸宝妈们,那些被忽视的付出,那些深夜的焦虑和孤独,那些不被理解的痛苦,我都懂,这一路走来,大家都挺不容易。
曾经有人把人生按月份算,满打满算900个月,而带娃的这几年,只是其中一小段。这段日子虽然有煎熬和泪水,但也有满满的爱与欢乐。
我想对每一个正在经历带娃烦闷的宝爸宝妈说,甘蔗没有两头甜,熬过这段时光,等你们回头看,那些曾经的困难,都不值一提。
“带娃是一场苦乐参半的修行,熬过风雨,便是彩虹。” 孩子会长大,我们也会慢慢变老,但这段陪伴孩子成长的日子,会成为我们一生中最珍贵、最温暖的回忆。
共勉。
猜你喜欢:
01 《侯卫东官场笔记》:当顶头上司给你穿小鞋,那就争取让大领导看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