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姐妹是除父母之外,在这个世界上和我们最亲的人,血脉相连,此生难断。
小时候,大家都是喝着同样的奶,吃着同个锅里的饭,躺着同张炕长大的。那些打打闹闹的日子,历历在目,这份感情弥足珍贵。长大以后,虽然不能朝夕相处,兄弟姐妹,情深义重,相互扶持,让这个大家族走向繁荣兴旺。
我很羡慕苏享茂这样的大家庭,虽然结局很让人惋惜。当他被渣女翟欣欣逼死之后,他的兄弟姐妹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替他伸张正义。有的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小孩,有的专门去北京盯着案情。正是这家人强大的家庭凝聚力,才将翟欣欣绳之以法。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兄弟姐妹成家之后,尤其是父母去世之后,兄弟姐妹之间却反目成仇了。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01
父母一碗水端不平
在我看来,绝大部分都是原生家庭惹的祸。首当其冲的就是父母一碗水端不平,厚此薄彼。两个兄弟的家庭,父母偏爱幺儿。因为这个孩子最小,父母陪他们的时间最短,总是忍不住让这份爱向着最小的孩子倾斜。
在这本书里《我去养老院了》,75岁的老奶奶陶依嘉中年丧偶,一个人拉扯大三个孩子,真的是很不容易了。当她老了之后,身体尚能自理,而且在退休金医疗保险都齐全的条件下,还是被三个孩子送去了养老院。
是孩子们混得差吗?不是!她的三个孩子个个都有出息,不是私企老板就是大公司副总裁。为什么轮到子女赡养老母亲的时候,兄弟姐妹之间会踢皮球呢?
因为在陶依嘉自己的父亲去世时,她得到了一笔20万的遗产。陶依嘉给大儿子和女儿一个人分了八万(这个数目在当时也能买一套小房子),小儿子还没成家,陶依嘉就用手头的积蓄,给小儿子单独买了一套小房子。
可是过了些年,房子涨价了,小儿子偷偷地将他们幼年时居住的老屋卖了一半,外加手上这套房,一起换了一间大面积的房子。等陶依嘉知道了此事,她担心其他孩子会闹腾,也就帮小儿子捂着这件事。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后来所有的孩子们都知道了。几个孩子就相互推诿,既然母亲偏爱小兄弟,就应该由小兄弟负责给母亲养老送终。
如果回到当初,陶依嘉将家里的财产和房子都折成现金,三个孩子之间平均分配的话,还会有这样的闹剧吗?
其次,家里兄弟姐妹多的家庭,不得不说,有一部分父母仍然是重男轻女的思想。女儿就是嫁出去的姑娘泼出来的水,家里的一针一线都是留给儿子的。
在很多省份,重男轻女就是一股社会风气。如果是在以前那种大宗族的时候,生不了儿子怕吃绝户,那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尚能理解。可是,都过去了这么多年,还是有一些家庭前后生了几个闺女,不生出儿子绝不罢休。
从小家里有啥好吃好喝的,父母都是只留給儿子,女儿只有干看的份。等女儿长大出嫁之后,孝敬父母的钱财礼品,父母也默认都是留给儿子的。哪怕父母和儿子不住在一起,儿子要买房结婚,孙子要过生日,孙女想去乐园逛了。
父母淘光了老底给儿子,现在拿不出钱来,就让几个闺女凑出一个体面的数目。最后还是如数上交,全部用来补贴儿子家。
但是,等到父母生病住院了,能全部指望儿子吗?我不排除有一些儿子真的很有担当。可是在有些多子女的家庭里,儿子能抽时间去医院看看,就能称得上孝顺了。很多时候,护理照顾父母的重任,父母打着女孩伺候贴心的幌子,这项苦差又都推给女儿了。如果大家有去医院照顾过老人,就会知道,这样的情况绝非个例。
父母自己都做不到一视同仁,这一粒偏心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走向破裂那是迟早的事情。
02
父母偏爱有能力的孩子
一奶同胞,手心手背都是肉。可是人的心脏都不是长在正中央的,有的父母忍不住会拿几个孩子去比较,偏爱有出息的孩子。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孩子们走到社会之后,个人的造化又各不相同。
像特斯拉老板的妈妈梅耶马斯克那样的人,毕竟是少数,能把自己的三个孩子都培养得个个都很有出息。而更多的家庭是,有的孩子混得好有出息,而有的孩子混得一般般。
父母也是好面子的,有时候就会在家人面前,夸奖那个为他们争光的孩子,去贬低那个混得差的孩子:你要是能有你哥的一半就好了!你要是能像你姐那样,我就知足了……
父母也许是无意识地脱口而出,可是这种话说多了很伤人自尊。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心里都有数。当父母的何必非要点破呢?那些话语,对于混得一般的孩子而言,无异于在伤口撒盐。
电视剧《人世间》中有一集,周秉坤家过年的时候,三个孩子都齐聚一堂。而老父亲带三个孩子挨家走户去拜年的时候,乡里乡亲的都是夸周父教子有方,大儿子和女儿都如此有出息。
而才走了几户的小儿子周秉坤,一个人默默地回到家里。平时周父也总是在有意无意之间,揭他的伤疤,说他处处都不如哥哥姐姐。
其实,父母的这种做法很伤人心。这种打压方式,只会分裂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所以,当周秉坤误杀他人,坐牢出来之后,他面临着失业的困境。即使是混成那样子,他也不肯向哥哥姐姐们开口借钱:只是为了维护内心最神圣的自尊心。
我想说的是,都是自己的亲骨肉,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是父母的骄傲。
你只看到了周秉昆哥哥姐姐在外混得有头有脸,还变成了地方的父母官。而天天在家里忙里忙外,照顾父母起居,这些零碎的活也是要人干的呀!如果没有小儿子周秉坤的付出,那两个有出息的孩子能混到今天的地位和成就吗?
唯有父母放下比较,尊重孩子之间的差异,才能护住这份感情。如果父母继续用世俗的标准来衡量,捧高踩低,最终只会像催化剂一样,加速瓦解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如果父母真的想对比,放在心底不要说出来,起码还能维系一家人的和气体面。
03
放下大锅饭的思想,切割利益
在封建时代,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曾国藩发达之后,也曾将他的几个兄弟拉出来,让他们跟着自己沾沾光。班固混出名堂之后,也想方设法为兄弟班超谋个一官半职。名人伟人尚且如此,普通人家庭里,如果兄弟姐妹中有一个有出息了,多多少少也会拉兄弟姐妹一把,这是人之常情。
在电视剧《父母爱情》中,江德福混成师令之后,也将老婆安杰的七大姑八大姨的孩子,都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可是,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寒窗苦读,好不容易在大城市立足。还没站稳脚跟,也没有混到一定的高度,父母就让他想着法子照顾兄弟姐妹。
比如,哥哥在大公司里混成小领导了,弟弟还在老家,东一榔头西一棒地打零工。亲兄弟要不要搭把手呢?父母以为让大儿子帮忙谋个差事,只是动动嘴皮的功夫。殊不知,这年头的人情往来,大儿子也得托关系找人,打点好了,别人才会打开方便之门。
电视剧《婆婆来了》,凤凰男王传志在岳父岳母的帮助下,好不容易混到了体制内。可随后,他看在母亲的面子上,在亲情的绑架下,今天给哥哥找个活,明天给妹妹谋个差,后面还有一大帮穷亲戚闻风而动。这就算了,偏偏托人介绍的工作,他哥哥却是挑三拣四,抱怨连天,甚至还指望着找弟弟索要更多。
有的父母真的会糊涂,你让一个孩子去帮扶另外一个孩子,也要让他量力而行呀!如果是烂泥扶不上墙,这不是变相地拖累子女吗?还有一些不明事理的父母,在中间瞎掺和。这样的手足之情能好吗?何况一次次托人办事,那都是人情债,以后都得还的呀?
也有一些父母会这样,一个孩子逢年过节孝敬他们的钱,父母连脑子都不过一下,转手就将这笔钱,全部贴给另外的孩子了。本着资源共享的初衷,当爹妈的希望每个孩子都过得好。
可父母看不到的是,他这个儿子看起来很拉风,在大城市里买房了,一个月拿几万块。可是房贷车贷,水电煤物业,孩子教育费乱七八糟的开销,除了阳光空气免费之外,哪一样都得真金白银地拿钱出来维系。
说不定他孝敬父母的钱,也是从生活费里抠出来的。父母转手就拿去贴其别的孩子了,这让出钱的孩子怎么想呢?合着我给的这些钱是大风刮来的吗?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都是劳动,坐办公室也会费脑子秃头亚健康呀。这还不算,有的父母养成习惯了,还会进一步索要,让一个娃一直补贴另外一个娃。这是一个零和游戏,一个孩子得利了,意味另外一个孩子在出血。请问这么做公平吗?
也许在父母的角度里,几个孩子都是自己的,还秉持着吃大锅饭的思想。就算资源分配不均匀,肉都是烂在自家锅里,反正不会便宜了外人。
可是孩子们成家之后,表面上是一个大家庭裂变成几个小家庭,实际上更意味着利益的切割。而且,每个小家庭的成员只会维护自己小家的利益,这一条比牛顿定律还要更铁一层。
就算老公或者老婆割舍不断手足之情,心甘情愿地付出,配偶会愿意吗?
大家庭和小家庭的利益,原本就有冲突,除非兄弟姐妹之间有来有往。今天你帮侄子介绍了个好工作,明天你家装修的活我全包了。不然,总是一方在付出,一方却心安理得地白嫖,这游戏根本没法玩转下去。
如果兄弟姐妹之间,实力相差太大。被帮衬的兄弟姐妹,一定要懂得感恩。帮你是情分,不帮你也挑不出理。不要总拿小时候家里那点事打抱不平,让兄弟姐妹当大冤种,次次都让人还本付息。而且即使要支付,也是付给父母而不是你。
你想想,这年头谁愿意当冤大头呀?没完没了地卡拿索要,有本事去向外人讨便宜呀?父母在的时候还念及旧情,如果父母不在了,这份情谊怕是得欠费停机了。
说实话,只要兄弟姐妹之间没有太多的利益瓜葛,没欠下太多的人情债。大家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扶一下。而得到好处的一方,懂得投桃以李。这骨肉至亲的感情,谁会不珍惜呢?
04
接受这个事实
一代亲,两代表,三代全不晓。亲情变得淡薄,年轻人也越来越不喜欢走亲戚,接受这个事实吧!能走到一起,大家的缘分还在。如果有一天,真的各奔东西,一南一北,天各一方。随着父母的离世,兄弟姐妹慢慢地就不来往了,这也是一个大的趋势。
因为不管是一代还是二代三代,迟早都注定了要分离的。这个家族会像种子一样,分散到四方,在每个角落里生根发芽。
家族文化不也是这样一代又一代传下来的吗?就像树木的枝叶,虽然会随风飘散,但每一颗种子都有机会在新的土壤中生长,延续家族的血脉和记忆。
如何才能避免兄弟姐妹之间渐行渐远呢?
首先,父母健在的时候,一视同仁,至少大的面子上要保持平等。子女成家之后,都是独立的小家庭了,经济上少一些瓜葛,亲兄弟明算账。小事含糊一下,大事一定要算清楚。
尤其是父母生病住院了,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或者分摊医护费。凡是涉及到利益牵扯的地方,父母尽量做到公平公正。而只要大的方向没错,子女也不能锱铢必较,那样只会伤了一家人的和气。
其次,为了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偶尔的相聚还是要有的,但是不能成天泡在一起。远香近臭,时间长了,绝对会滋生矛盾。舌头和牙齿还有打架的时候呢,何况兄弟姐妹之间呢?
最后,父母要尽量管住爱唠叨的毛病,不要将几个孩子比来比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尊重孩子们之间的差异。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能彼此互帮互助那是最好了。如果做不到,也不要用道德去绑架亲情。若非要这么做,反而是离间了手足之情。
一个人步入社会之后,同学之间会不相问闻,同事之间会情随事迁,朋友之间会渐行渐远。唯有家人之间,这血浓于水的感情,那是打断骨头连着筋。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割舍断这份亲情呢?
猜你喜欢:
01 扎心了,ICU病房里的生死抉择,是倾其所有,还是甘愿放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