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测基本情况
1. 测试内容:聚焦第一单元小数除法,以“情境题强化训练”为核心,涵盖循环小数、人民币兑换、小数除法竖式计算的实际意义、小数除法算理、路线速度比较、衣物制作套数计算、邮寄费用核算等实际应用场景。
2. 成绩概况:满分50分,两个班级均分在40分上下,整体掌握程度较好,但存在部分典型易错点亟待解决及学困生基础薄弱待强化。


二、核心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速度比较类问题:概念混淆
面对“三条路线选平均速度最快”的题目,学生误将“时间最短”等同于“速度最快”,忽略“速度=路程÷时间”的核心公式,未通过计算比较速度,直接凭时间长短判断。 原因分析:学生对“速度、路程、时间”三者的数量关系理解不深刻,且缺乏将数学概念与“路线选择”实际场景结合的能力,易被表面信息(时间)干扰。
(二)衣物制作类问题:场景理解偏差
计算“能做多少套衣服”时,学生未意识到“1套衣服=1件上衣+1条裤子”,仅单独计算上衣或裤子的可制作数量,忽略“搭配成套”的实际限制。原因分析:对“套数”的实际含义理解模糊,未能将题目中的“衣服”与生活中“上衣+裤子”的搭配常识关联,缺乏从数学角度解读生活场景的意识。
(三)邮寄费用类问题:规则梳理不清
面对“省内/省外不同邮寄费用算法”(如基础费+重量附加费),学生无法清晰梳理收费规则,易混淆省内、省外的费率标准,或漏算基础费、错算附加费的金额。 原因分析:小数除法与“分段计费”结合时,学生对复杂信息的整合能力不足,难以将文字描述的收费规则转化为数学算式,且缺乏分步验证的习惯。
三、教学改进方向与措施
1. 强化“概念-场景”联结,突破理解误区
针对速度问题:设计“路线竞走”模拟活动,让学生通过测量路程、记录时间,亲手计算速度,直观感受“时间短≠速度快”(如短路线时间短但速度可能慢,长路线时间长但速度可能快),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针对衣物制作问题:借助实物(上衣、裤子)或示意图,明确“1套”的构成,通过“先算上衣能做几件、裤子能做几条,再取较小数确定套数”的步骤训练,培养“结合生活实际分析问题”的思维。
2. 优化“复杂信息”处理方法,提升解题逻辑
针对邮寄费用问题:教学生用“圈画关键词”(如“省内:基础费8元,每千克1.2元;省外:基础费10元,每千克1.5元”)和“分步列算式”的方法,先区分计费类型(省内/省外),再计算基础费+附加费,最后通过“反向验算”(如按计算结果倒推费用是否符合规则)检查答案,减少信息混淆。
3. 分层巩固训练,针对性补弱
设计“基础题+变式题”分层练习:基础题巩固小数除法计算(如“4.8÷1.2”),变式题模拟小测易错场景(如“不同路线速度比较”“制作套装”“分段计费”),让学生在重复训练中强化场景解读能力。同步还可以 建立“错题档案”:收集学生典型错题,标注错误原因(如“概念混淆”“场景误解”),在课堂上集中讲解,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错在哪、为什么错”,避免重复犯错。
四、总结与展望
本次小测显示,学生对小数除法的基础计算掌握较好,但在“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时,存在概念混淆、场景理解偏差、信息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后续教学中,需进一步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结,通过模拟场景、分步拆解、分层训练,帮助学生突破易错点,提升小数除法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后续复杂数学问题的学习打下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