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组织部门为何要为基层减负赋能增效
当前,基层干部深陷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等形式主义桎梏,不仅消耗干事创业热情,更影响服务群众实效。减负不是简单松绑,而是通过制度重塑、资源下沉、考核优化,让基层回归服务本质。这既是提升治理效能的现实需要,更是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长远之策。组织部门必须扛起政治责任,以减负实效为基层赋能、为群众谋福。
拧紧思想“总开关”,以制度刚性破除减负“中梗阻”
组织部门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从思想源头入手,以制度约束推动减负工作走深走实。要坚决纠正“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的惯性思维,通过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减负成效纳入各级党组织年度考核,倒逼责任落实。要严控文件会议数量,杜绝变相摊派任务,防止“减负”沦为口号。同时,建立常态化督查机制,对形式主义问题露头就打,形成有力震慑。唯有思想真重视、制度真执行,才能让基层干部从无谓事务中解脱出来。
打好赋能“组合拳”,以资源下沉破解基层“小马拉大车”
减负不是简单的任务削减,而是要通过资源下沉和机制优化,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要推动人财物向基层倾斜,充实一线工作力量,确保基层有人干事、有钱办事。要深化数字赋能,整合数据平台,减少重复填报和无效劳动,让基层干部从“表格堆”中解放出来。要厘清职责边界,严禁随意摊派任务,确保基层聚焦主责主业。通过“减负”与“赋能”双管齐下,既减轻基层负担,又增强服务效能,实现“减量不减质、松绑不松劲”。
树牢实干“风向标”,以考核变革激励干部“轻装上阵”
考核是指挥棒,组织部门要以科学考评引导干部重实干、轻痕迹。要优化考核指标,减少台账报表、照片留痕等形式化要求,突出群众满意度和实际成效。要整合多头考核,避免重复检查、层层加码,让基层干部从“迎检迎考”中抽身。要完善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干部大胆创新、担当作为。通过考核导向的转变,推动基层干部从“疲于应付”转向“主动作为”,真正把精力用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
基层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组织部门必须扛起责任、持续发力。既要破除形式主义积弊,又要强化基层治理能力;既要减少不必要的负担,又要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唯有如此,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心无旁骛,为高质量发展汇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