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为农村基层干部减负,深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减少名目繁多、变形走样的考核评估、督查检查等,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为农民办实事。为基层减负,必须紧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一关键症结,系统施策、精准发力,既做好松绑减压的“减法”和“除法”,又做好提质增效的“加法”和“乘法”,切实激发内动力、增添新活力、催生高效率、实现高质量。
明责定权为基层松绑减负。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组织部门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中发挥好牵头协调作用,着力解决基层“该干什么活、能办什么事、应担什么责”的问题,切实为基层干部卸“包袱”。理清基层权责。持续深化乡镇扩权赋能增效机制,动态调整乡镇行政处罚赋权事项清单、权责清单、“属地管理”事项责任清单,明确政策依据、责任主体、主次权限等内容,把应减之负和应负之责厘清楚,让基层做该做的事、做能做的事。精简基层事务。推动基层工作机构整合优化,进一步清理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整合归并村(社区)办公服务场所内部功能性指引牌;遵循“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充分考虑基层承接能力,保证相应的工作经费和必要的工作条件,确保基层资源和事权相匹配。压缩督查考核。推动相关部门立足职能职责,统筹把握对基层督查检查考核的总量和频次,精简考核事项,着力纠治简单以发文、开会、报送材料、牌匾、横幅、宣传板等作为硬性指标,优化考核方式,推动考核重点向考平时、考实效、看“口碑”转变。严格控制“一票否决”和签订“责任状”事项,严格控制从基层借调干部,让基层有人干事、有精力干事。
建强队伍为基层蓄势赋能。基层治理的关键,取决于从事基层治理工作的干部能力水平。组织部门要带头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基层上来,建好建强基层干部队伍,推动工作力量直达基层,既了解工作进度、发现存在问题,也研究解决办法、提供支持帮助,持续“为马赋能”。充实基层力量。着眼2至3届时间,为每个村培养本乡本土村党组织书记人选,为基层注入“源头活水”。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持续开展岗位练兵、业务竞赛、社区工作者培训,推动社区工作者“一专多能”,稳步提升社区工作人员职业化率、助理社会工作师占比。加强教育管理。提升驻村第一书记履职能力,提升村党组织书记“六种能力”,理清村级党组织重点工作,提升村党组织书记管理村级事务的能力水平。围绕“千万工程”、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专题,抓好基层干部基本培训和全员轮训,提高治理水平。用好考察结果,进一步明确领导干部既“能上”也“能下”的用人导向。强化组织保障。做好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和社区工作者中招录(聘)乡镇公务员和事业编制工作。落实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旗帜鲜明为担当干事者撑腰壮胆,给敢闯敢试者减压兜底,让失职懈怠者下岗下课,切实激活基层干部奋勇争先“一池春水”。
凝聚合力为基层治理增效。基层治理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长期性工作,需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组织部门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让“马拉得动车、拉得好车”。夯实乡村治理根基。把积分制管理与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网格治理紧密衔接,教育引导农户、城镇居民参与积分制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群众自治活力。推进“石榴籽服务站”功能持续优化,实行阵地分类管理,健全管理机制,丰富服务供给。完善全程帮办、代办、一站式办结等措施,增强村(社区)“全岗通”效能,全面落实社区、村便民代办服务。深化党建联建共建。推动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双评议”,形成“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长效机制。扎实推进文化体育、农技推广、法律援助等“七下乡村”,积极促进养老托幼、助餐助行、家政便民等“八进社区”。深化组织、兵地、边民“三个共建”,发挥好党组织和各类阵地作用,持续开展各类共建活动,有效提升党建引领边境治理质效。转变社会治理模式。推行“接诉即办”工作机制,深化应用“12345”便民热线主渠道,明确承办单位责任,落实全面受理、交办、反馈、督办等制度,提升群众满意度。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简化办理程序,实行“线上线下”融合办理,加快推动政务服务向群众需求导向转变。积极开展“未诉先办”工作,推动由解决“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转变。
减负不是降标准、减质量,而是为了把基层干部从无谓的事务和变味变调的“痕迹管理”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握紧拳头、集中精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精准、更细致、更深入、更有效。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为基层减负关键在落实,难点也在落实。我们要积极引导各级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把办实事、求实效作为工作追求,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多做打基础、利长远、出实效、创实绩的事,让决策更科学、落实更高效、群众更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