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方言杂谈-粪箕子

粪箕子(读音 fèn jī zi),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鲁西南农村几乎家家都有的农用工具。它是用荆条、白蜡条等编成,底筐形状像簸箕,有鼻子梁(成“人”字型)连接背梁(成“?”形状)组成的提梁。手艺好的人,编得细致密实,不大不小,比例匀称,背梁与鼻子梁粗细适度合理,不深不浅,背在身上舒适耐用。它主要是用来盛农产品、种地、施肥(盛粪)用的。

粪箕子

那个时候,要种地,先积肥。家里土杂肥沤不够,怎么办?就有一些大人,尤其是老头,一年四季随身背着粪箕子、装着一把粪铲子、随时随地捡拾人或动物的粪便。我当时年龄小,抗粪箕子捡粪的事没干过,但放学、放假后,天天扛着粪箕子去地里薅草的事好像干得不少。现在想起来,好像每个人的粪箕子都认主,各人用各自的粪箕子比较顺手,换成他人的粪箕子,扛着就不得劲。我就有属于自己的粪箕子,不借给别人用,就是我姐姐借用也不行。如果薅草薅累了,我就到树荫下,把粪箕子放倒,坐在箕子帮上,用铲挖坑玩......

2021年3月拍摄

听我儿时伙伴讲,如今粪箕子仍在用。不是去捡粪,而是当做随身的挎包用的,如赶集,就可以装买的蔬菜等零碎东西,随身扛着。如果走累了,也可以撂倒粪箕子坐帮上,当杌扎子使。还听说沂蒙山区一个因柳编而闻名的地方,竟将粪箕子编织成了柳编艺术品,出口到美国等地,能挣美元了。近日,中美高层对话在美国举行,美方心高气傲,让我们吃泡面,还在会议上不遵守外交礼仪,我国外交人员怼得好-中国人不吃这套。我认为,也行,让他们也尝尝扛粪箕子的滋味,让他们认知到-中国人的幸福是靠奋斗换来的,一粪箕子一粪箕子地劳作积累的。想欺负人,门都没有,腌臜的货。

2021年3月拍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开玩笑说:“媳妇领导,给我做条战带吧?”媳妇茫然答道:“战带?啥是战带?”我翻出小时候同爷爷的一张合影照片,指着...
    一两茶叶阅读 741评论 1 20
  • 鲁西南地区,平原居多,大一点的村庄,都会围绕着庄子挖一条深沟,挖出的土一般接着沟内沿堆成寨墙。有的村庄设两个寨门、...
    一两茶叶阅读 745评论 5 25
  • 《汉语词典》给“乱葬岗子”的解释是“拼音luànzànggǎngzǐ,散乱地埋葬尸体的坟岗。也叫‘乱坟岗’”的意思...
    一两茶叶阅读 394评论 0 8
  • 《汉语字典》给“治(zhì)”字的解释意思颇多,本文介绍该字在鲁西南方言里的典型应用,另外,该字在鲁西南某些县市读...
    一两茶叶阅读 932评论 1 20
  • 今天写此文,纯属偶然。今天早上,有一学友在我《苘》字文后评论区写到“小时候嘀咕,苘、黑茄子(龙葵)都吃过”。我一见...
    一两茶叶阅读 1,424评论 26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