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何时我们都不应该忘记那段掩埋在历史长河中的记忆

一个时代所代表的意义是深远的,也只有那个时代的人才能体会得到意义的所在。就像是最珍贵的回忆刻进了心里,即使时代已远去,我们仍然会怀念那个时代曾经带给我们的记忆。

只是有些记忆对于曾经的、现在的、未来的人显然不是一段美好的记忆,比如华裔作家陈舜臣聚焦近代中日关系力作《山河犹存》中所叙述的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后到1933年,这十年间发生在中国和日本两国之间难以磨灭的历史史实。

陈舜臣作为一名华裔日本作家,他的历史底蕴与文化成就令两国人民折服,人虽出生于日本神户,却心存中国,从他的作品中便可知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程度。他的历史作品在主观意识上更加偏向中立,通常会以中立的态度叙述真正的历史史实,这也让中日两国人民在看他的历史小说时在认知上不会产生偏颇。

近期陈舜臣的《山河犹存》简体中文版由新华先锋初次出版,文中作者用虚构的小人物视角下的宏观视野来讲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重揭1923年至1933年之间中日两国十年内发生的重大事件。

对于近代史的描述,我们总会刻意地避免,无非是因为那段令人提及便内心沉重的日子如烙印一般将耻辱汇入历史的长河,让人思及悲愤、念及伤怀。

但是历史终归是历史,是无法逃避的历史烙印,或许只有我们直面历史所带来的深思,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山河犹存》在极大程度上还原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与英雄人物的故事,用虚构的人物温世航的经历叙述日本关东大地震后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走向。温世航这个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是文中他在中日两国近十年的关系演变中所经历的成长无一不透露出作者对于那段历史的认知,更像是以作者的视角将十年来的历史过程进行客观而全面的叙述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这其中不乏一些爱国人士以及比较熟知的历史事件,如王希天失踪案、孙文赴日寻求帮助、在大地震中日本留学生的生存状况,以及处于混乱中的中国流失的各种文物,这诸多历史事件的串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被严重打压时的中国现状,同时也正是因为当时的混乱状态激起了一众有志之士的爱国情怀,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孙中山的那句: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于自身之肩上。

正确地看待历史、直观地了解历史才是我们作为后辈对于真实历史的尊重,即使在历史中看到国破,仍然可以在历史中看到山河犹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