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写了一篇文章,宁王朱宸濠精心布局了那么久,偏偏遇到王阳明这种神一样的对手。最后当他算好日子准备谋反时,革命之火还没来得及蔓延,就被王阳明给一举扑灭了。
王阳明被后人追封为“古今第一完人”,这到底是吹牛皮还是名至实归?
一个人可以有很多面,而这个千古圣人也是如此。在他的弟子这里,这是一位了不起的心学大师,和蔼可亲。可是在山贼那里,这个糟老头子,就是一个长了八条腿,九条胳膊,十个脑袋的妖怪。
而在他的同事那里,这是一个成熟稳重,用兵诡异的怪人。可是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个料事如神,变幻莫测的神人。简直就是一个行走的百宝箱,没有任何难关是他拿不下的。
据说,他身上的头衔多得快数不过来了,什么哲学家,军事家,文学家,政治家一大堆,帽子到压弯了。此人真有这么邪乎吗?
大家都清楚,评定一个历史人物都是从他的业绩算起。距今五百多年前,他在历史上都做了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呢?今天开始王阳明系列之一。
01
兵部尚书慧眼识人才
早前,朱厚照时期,刘瑾可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他为了独揽大权,好开拓发财之路,就要清算异己。
王阳明看到很多无辜的人受到牵连,就去弹劾刘瑾,这样梁子就结下了。当然,那时候的王阳明还是个小罗罗,拿鸡蛋碰石头,结局就是,王阳明被刘瑾安排的人结结实实揍了一顿,然后送去锦衣卫大牢里面壁思过。
王阳明从一个养尊处优的公子哥,到不见天日的牢房,这中间的落差别人也没法感同身受。
好在王阳明并没有被关多久,他就被发配到贵州的原始森林中,去替大明守卫边疆了。后面几年里,他在贵州龙场传学讲道,名声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他从一个官场中的边缘人员,又一点点挪回到政治中心里。
他这一生有两个贵人,一个是杨一清,朝中混了多年的老江湖了。另外一个是兵部尚书王琼。据说此人跟皇帝旁边两个当红的太监关系非常好,偏偏这两个太监钱宁和江彬两个人又是死对头。我也不知道这个王琼,在夹缝中如何左右逢源的。
王琼和王阳明虽然都姓王,但二人却是没有一丁点儿亲戚关系。他们只是在一次例行公事的活动中见过一次面,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王琼,一下子被眼前这个气定神闲,老成持重的人给吸引住了。他第一感觉就认为此人是大材小用了,以后必成大事。
当时江西的土匪猖狂,朝廷里收到了好多折子,朱厚照正在一筹莫展之际,王琼就向他推荐了王阳明。这么做,他也是有私心的。身为国防部长,大明匪患闹得沸沸扬扬的,如果能找几个得力的手下,替自己荡平贼窝,这领导脸上也老有光了。
可是,许多大臣立马跳出来反对,说那个人不过是个弱不禁风,时不时咳嗽的黑脸教书先生。让他吟诗作赋还有两把刷子,可让他去江西剿匪,这是赶鸭子上架,这么做无异于狼入虎口。
这话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之前朝廷也派去了几枚大将,后来都是莫名其妙地殉职了。江西那个地方别人都是避之不及。朱厚照估计也是烦透了,不管怎么样,死马当活马医,准了!
02
皇帝“三顾茅庐”
第一道奏折下来之后,王阳明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自从几年前被刘瑾打了四十大板之后,这些年他一直在外坐冷板凳。也就是这两年情况好一些,一直都在升职中,可那些都是些虚职候补之类的。
他小时候熟读《孙子兵法》,经常跟一群小伙伴在自家院子里,模拟排兵布阵的游戏,一群小孩子嘻嘻哈哈。他爹气得要命,觉得这小子不务正业,尽整些没用的。
后来他爹升职到京城做官,他跟着一起去了北京。15岁时,他也曾亲自前往居庸关、山海关等地考察边关形势。那时间他就梦想着戎马一生,奋勇杀敌的生活,那该是多么威风呀。
然而,世事难料,这些年他被打入冷宫,只能将建功立业的想法埋藏在心底。别说生根发芽了,眼看种子都要烂光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平台让他去发挥,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眼下,机会终于等到了,还不赶快领旨谢恩吗?可是王阳明早已不是当初那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毛孩子了,他抑制住内心的激动,已经打定主意想好下一步了。
毕竟在官场上也混了这些年,没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走路。他马上上了一封辞官信,说祖母生病了,要陪着祖母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他还真不是担心剿匪的难度,只是想先将皇帝一军。
其实这封信里也有点发牢骚的意味,一方面是排解一下自己的抑郁。心里想着,不用我的时候,不问青红皂白就拖到牢里揍一顿。现在想起我来了,我就得乖乖听话吗?
当然信里不能这么说,总之,就是绕着弯子说自己干不来。
写完这份信,前脚投递到邮局,后脚他就大张旗鼓地收拾行李,从南京往老家余姚动身了。
我特地查了一下高德地图,这段路不管是骑马还是坐马车,大概5-8天就能抵达。可是他走得出奇地慢,居然走了好几天,才刚出南京的地界。
朱厚照接到信挺生气的,埋怨王琼道:推荐的都是什么人呀,我不找他的时候,他当官好好的。我刚安排他去江西,他就推三阻四的,胆小鬼一个!
王琼都是官场老油条了,当然知道这是啥意思。他只好在中间打圆场,说王老先生只是谦虚而已,希望皇帝给他便宜行事的权利,这事就成了。第二个回合,朱厚照也准了。
王阳明刚走到杭州,就接到了宫里的信息,他还是没有回应。朱厚照等得不耐烦了,这老先生什么意思?架子这么大呀?
于是,王琼再三劝说朱厚照,像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一样,再试一次肯定能行。很快,第三封圣旨下来:赶紧去,此事重大,不许推脱,刻不容缓。
王阳明心里这才踏实了,他长吁一口气,终于向江西进发了。
03
让历史照进现实
也许有人说,你前面都把他吹上天了,这形象看上去也不咋的嘛。皇帝给他升职加薪了,他三番五次推脱,这是何苦呢?
王阳明不是在摆谱,这么做也是有深意的。皇帝安排了一件非常棘手的任务,别人都不敢去。如果他不假思索就答应了的话,一来显得不够稳重,不够低调,这在官场上是大忌。
如果别人不敢接的烫手山芋他接了,还处理得很让皇帝满意。
鹤立鸡群的后果,可能收获的是荣耀,也可能收获的是嫉恨和冷箭。这也取决于皇帝怎么看。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一个人越能耐,越能反衬同行的不中用。
在这本书里《余罪我的刑侦笔记》,有一件尘封了十几年的旧案。一大堆头衔的专案组都破解不了,偏偏被余罪给揪出凶手了。
后来,论功行赏的时候,就有人在背后使阴招,故意设局。稍不小心,余罪这个英雄就要闹笑话。
还有一层,能者多劳。以后遇到类似的烫手山芋,全部让英雄一个人承包了。
所以,在王阳明打响铲除匪患的名气之后,皇帝又马不停蹄地给他安排了新的平叛任务。
唉,历史总是围绕着人性而展开,一次又一次地重演。不同的地方,只是换了一班人马上台表演而已。
另外一点,王阳明这么做也是一种处世之道。这让我联想到职场新人,经常被老鸟欺负的场景。
比如,同事让你帮忙做一个PPT,他自己想偷懒摸鱼。尤其是一个新人,面对职场老油条的使唤,其实应对措施有好几条。
如果新人马上毕恭毕敬地答应了,以后多半还有源源不断的忙,永远都帮不完。
如果回应她,我手头还有事情在忙,我也很想帮你,但是别人催的急,处理完手头事再帮忙。这时候就看别人拿捏你的程度了,有的碰个软钉子,就此打住。有的还会不依不饶。
还有一种回复是,老板昨天就催着要我手头这个文件了,如果你的事情比较着急,我要不要先请示完老板,再回来帮你一起赶工呢?我相信,让你帮忙的那个老鸟,只要不是老板的七大姑八大姨,多半就此罢了。因为他也闻到了味道,你这个柿子不那么好拿捏呀!
当然,装也要装得满脸诚恳,笑眯眯地回应人家,你说老油条又能拿你怎样呢?
还有,如果别人托你办一件事,你随口就答应了,人家会感觉,这不是轻而易主的事情吗?你也没费多少心,就算办成了这件事,人家也不会往心里去。其实你是大费周章才办成的。不懂事的,嘴上感谢一下就完了。
可是,如果你答应得拖泥带水的,我试试看。等人家催了两三次之后,几乎都放弃了希望。这时候你把事情给搞定了,那别人高兴之余,马上买点礼物登门道谢,还要说一箩筐感激的话语。
有些人会对这些套路嗤之以鼻。可是为什么总是好人在吃亏呢?因为好人总被道德绑架了,不屑于使诈。
当然,对于自己信任的人,他们遇到困难了,能帮的地方还是要全力以赴。但是,对于外人,拿捏好这个度,适当地用一下这一招。
让别人感激你的同时,下次他才不会蹬鼻子上脸随便麻烦你(真的有一些人会这样),人性就是如此。太容易得来的东西都不会珍惜。毕竟,谁的时间都是很宝贵的。何乐而不为呢?
王阳明欲情故纵地拿到了便宜权限,而且是朱厚照三番五次求着他去办事的。以后万一朝中有人在朱厚照耳朵旁边说他的风凉话,朱厚照会那么轻易换将吗?
王阳明的这一招“欲情故纵”,他一生中用过了很多次。你学会了吗?
猜你喜欢:
01 扎心了,ICU病房里的生死抉择,是倾其所有,还是甘愿放弃呢?
03 盘点2024年我读过的那些书,系列三--醍醐灌顶篇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