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倾尽全力的爱,却成了孩子想挣脱的枷锁?
上个星期在微信读书花了两天的时间听了一本书,是陈瑜老师的《不被理解的少年》。我看完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是:那些被贴上“心理问题”标签的孩子,无一例外地背负着父母“病态”教育方式的沉重枷锁。正如书中所言:“我痛苦的来源更多可能并不是这个病本身,而是父母对我的不理解。” 这种痛苦并非孤例,而是无数青少年在家庭关系中的共同困境。而所谓的“病态”背后,我以为就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奶、蜜、盐的缺失。在《奶蜜盐》这本书中,张文质老师的教育智慧,将带我们看见真相。
1.“奶”的缺失与安全感崩塌
书占有这样的一个案例:“一位崩溃的母亲,她女儿把监控摄像头裹进校服扔出窗外。母亲哭着说‘装监控是怕她晚上踢被子’,而女儿在咨询室里蜷缩着说‘我觉得自己是24小时待审的犯人’。” 这样的悲剧不是个例。书中有个惊人数据:72%孩子的自残、厌食等极端行为,根源竟是父母‘以爱为名’的控制。
就像那位装监控的母亲,她们把《奶蜜盐》里强调的‘安全感’变成了透明鱼缸。张老师在书中例举的哈佛大学的‘面无表情’母婴互动实验证明:当父母的情感回应被切断,婴儿仅需3分钟就会陷入崩溃。青春期的监控更会让孩子大脑中的压力激素皮质醇飙升,形成‘有毒压力’。
《奶蜜盐》强调,0-2岁的“奶”不仅是生理乳汁,更是以母爱为核心的安全感构建。
书中强调“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他整个身心都是处于打开的状态,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与探素就像蜗牛的触角一样,如果他感觉安全并能得到鼓励,这个触角就会自然地延伸出去。但是如果孩子觉得受到阻碍,受到打击、限制,触角就会本能地回缩。其后果就是会在孩子心理上形成某种阴影,在孩子童年时,这种阴影往往比较隐蔽,父母难以察觉,但是在成长过程中阴影会逐渐显露出来。”
这一观点与《不被理解的少年》中监控型父母的案例形成呼应——安装摄像头的行为,实质是破坏了《奶蜜盐》所强调的“充分安全的环境”,导致孩子陷入“24小时待审”的焦虑。
2. “蜜”的匮乏与价值否定
有了充足的“奶”——充分的满足、接纳和肯定后,还需以“蜜”(鼓励与赞赏)奠定孩子的自信:
比如书中“把每个孩子都当成天鹅一样去鼓励”这一节所说的:“丑小鸭并非生来就是丑小鸭,而是从来没有人把它当成天鹅一样去鼓励与期待。”
“打击教育下的成功,是什么样的成功?”我以为,不过是戴着枷锁的胜利。
这一理论与《不被理解的少年》中“成绩绑架症”案例形成对比:当父母将价值与分数绑定,孩子便陷入自我认同危机,甚至通过自残“证明存在”。
那位常考第一的姑娘要酗酒自残——她说:“我想知道血从伤口流出来时,自己是不是真的存在。”
一个孩子每天只吃3粒米,只为抗议父母“清北以下皆文盲”的执念。
张老师在《奶蜜盐》“揠苗助长,后患无穷”这一节中说:“长得太快的树木,往往都特别脆弱,对于树来说,长得慢才能活得久,长得慢才能活得好。人也是如此。除了学业,人生的面向还有很多,一个人如果把生命的精气神都耗在学业上了,那生命的成长就有问题了。”
而脑科学研究也显示,长期高压下,孩子海马体(负责缓解压力)会异常增大,反而加重心理负担。"
这些父母何尝不痛苦?“当爱变成权力的钢印,血缘就成了最残忍的绑架绳。”
3. “盐”的错位与过度控制
“盐”应培养品格而非压制自由。书中警示:“让孩子真正变得优秀,并非是要父母灌输给孩子一些教条式的理念,再让孩子照本宣科地去做,而是父母要引导、促使孩子自己在生活实践中整合出适合自己的应对方式、和世界相处的方式,形成良好的品格与智识,以适应这个残酷的现实世界,承担起他应该承担的责任。”
在《不被理解的少年》有这样一个案例:
女孩小F读初三后,控制不住自己的手抖,有焦虑情绪。这是源自母亲的控制欲,阻碍了她与同学的正常交往,她想要挣脱,却又很挣扎。 小F本来就“特别迷茫,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路在哪里”,现在更加焦虑了。她没有去医院诊断,目前最让她烦恼的还是妈妈,因为妈妈特别想“关心”她。举例来说,上画画课,从小区出门到商场,只有一条跟学校跑道差不多的几米宽的小马路,妈妈也不让她自己走。
小F说:“我感觉我在她(妈妈)眼里啥也不会,什么都需要她指点一下。“
这其实就是“盐”的滥用现象:灌输给孩子一些教条式的理念,过早施加竞争压力,如同“给幼苗撒工业盐”,反而摧毁成长根基。
那么,面对同样的社会现实和教育现状,为什么有些孩子全方位发展,有些孩子却有各种心理疾病?区别在哪里?
有成长动力的孩子,背后通常站着一对支持型的父母,他们有稳定的价值观,不随波逐流,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为孩子注入满满的“奶、蜜、盐”,欣赏孩子,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最有力的托举。
反之,那些“病”了的孩子,大都是父母“病”了,父母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根源。
“好的教育,是让父母成为港湾,而不是枷锁”。我们都需要学会用孩子需要的方式给予“奶蜜盐”,家庭才能从“战场”变为“港湾”。
童年只有一次,而理解从不嫌晚。唯有真正看见孩子,教育才能真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