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会对父母有很多不满和抱怨,尤其是在老人帮忙带孩子之后,矛盾会不断激化。
甚至出现不理想的局面:自己和老人的矛盾暴露在孩子面前!(对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
如何与父母和解?
A:反思父母的成长经历
父母那代人是比较特殊的一代,生活时代动荡,生存都很困难。
当人在生存困难时,所有的时间、精力、能力、耐力、聪明才智,都会拿来应付生存问题。
对于怎样做一个爸爸或妈妈,知道的不多,所以养孩子的方式就比较粗糙。
另外,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不安定。
人在恐惧的心理状态下,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控制。
控制越多,感觉越安全。
选择控制谁?丈夫或妻子,同事或朋友……都不容易被控制。
孩子很自然地成为被控制的对象。
这样的控制习惯,一路延续到孩子成人之后,直到孩子的孩子都已经出生了,父母仍然希望一切可以由他们说了算,而这时我们已经不愿意了,希望自己的事情,包括孩子的事情可以让自己做主。
1.了解父母的问题从何而来,理解他们的困境,理智上的理解,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能让我们真正转变对父母的态度。
父母控制我们(尤其是知道被他们控制),是因为他们觉得我是安全的对象,可以由他控制,便会抵抗。(父母亲控制孩子时,即使是已经成人的孩子都是很难抵抗)
一直在被控制的感觉中,就会产生情绪。
当有很多情绪时,就没办法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理解父母生活的时代,理解他们其实也是因为没安全感。(相处中积累的太多情绪,是不能依靠理智来消除的)
2.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先处理长时间和父母相处以来积累的过多情绪。
内在的苦,痛苦和难过,要找人倾诉,要被了解,这有助于我们放下情绪。(一直体谅别人,一直深陷情绪之中,父母好好讲一句话的能力可能都没有)
短时间、粗浅的情绪可以通过找朋友聊天、逛街、运动、写日记、画画这类方式疏解。
小时候就积累起来的这部分,通过看书、上课、做咨询去处理,了解那些情绪到底从哪里来,应该怎样放下它们。
不管通过哪种途径处理,改变一定要在“心”的层面,而不是在“脑”的层面。
看完一本书,听完一个演讲,很容易“哇,原来是这样”,或者“啊,我明白了”,好像什么都想通了一样,但是改变根本没有发生。
知识只作用于你的大脑,心和身体根本不支持。
当看书或者听课时,心被震动、被感动,真正的改变才会发生。
要得到心的改变,首先写书的人、讲课的人,必须是从心的感受用心去讲述,不是在头脑层面,输送一些很震撼的知识。
通过实际生活去观察,改变有没有发生?(面对一个原本你讨厌的人,你的看法、想法、态度有没有变化,如果没有,你所学的就只是停留在头脑层面的知识而已)
3.真正的放下,需要我们成为一个“有能力对父母的控制说不”的人。
如果我们还没有能力对父母的控制说不,我们看到父母的那种眼神、那种企图,就会有很多情绪,很多反应。
当父母企图控制时,能够和他们进行沟通,告诉父母:
“我很爱你,但是现在这个要求我不能满足”
而且这样说的时候没有一点内疚,才能真正放下父母的控制。
既能明白过去他们为什么要控制,更重要的是:现在已经有能力拒绝这样的控制!
“我不受你的控制,我和你平等,你说什么都影响不到我,我能够的时候会说‘是’,我不能够的时候会说‘不’。”
这样才能真正地放下,才能重新接纳父母,爱父母。
4.学习一致性沟通,学习对父母说“不”。
对父母说“不”的能力,首先需要我们有勇气做第一次。
其次,我们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去做这个沟通?
不是为了发泄情绪去攻击父母,或者企图反过来控制父母,是为了一个更好的关系。
是想告诉他们:
我爱你,但我也要表达我的不同意。
我来跟你谈,是想让你更加理解我。
心里的好意,一定要传达给父母:
“我不同意,并不代表我不爱你,相反我非常爱你。”
真正爱一个人的时候,即使他做了你不认同的事情,我们依然爱他。
(如果爱是基于“你必须做某件事情我才爱”,这不是真正的爱)
例:爸爸不戒烟,我们就不爱他吗?肯定不是!当我们跟他说要他戒烟时,我们要表达的是:
“让你戒烟并不是表示我不爱你,我接纳你,只是希望你把烟戒掉。如果你戒掉,我会觉得很放心。
不过即使你没有,我依然爱你。戒烟并不是我爱你的条件。”
我们不一定要把这里面所有的“爱”说出口,但态度里要传达出这个意思。
如果不能做到一致性沟通,一定是因为有害怕。
为什么很小的孩子能做到一致性沟通?
因为他有信任,他相信只要没有恶意地表达自己就很好。
成人要恢复“相信”的能力,相信别人已经影响不了我们的生存。
相信我们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沟通中如果没有攻击性、没有控制对方的意思,就不会破坏关系。
相反,长期生活在一起,不能保持一致性沟通,总是去猜测对方的底线,猜测哪些话可以说,哪些不可以,关系一定会出问题。
一致性地表达完了自己的意思,并不代表对方一定会听从你,就像孩子一致性地表达了生气,该不买的东西还是不能买一样。
一致性,并不是我们控制对方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