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导论》读书笔记(2)5—7章详细解析

本节读书笔记包括

第五章:意识

第六章:学习类型

第七章:记忆

第五章意识

主题:理解意识的不同状态能够帮助我们提升自我意识和个人效能


•意识状态——觉察的多面性


意识:指人对外界的感觉和知觉的心理觉察以及对思想、记忆和情感等心理过程的觉察


通过对大脑和行为的客观研究来帮助人们理解思与意识,是心理学史上里程碑式的突破


意识改变状态


清醒的意识状态:正常的、警惕的意识状态


意识改变状态(ASC):与正常觉醒状态下的意识有明显不同的意识状态改变


自我意识的增强正是意识改变状态的一个重要特点


可导致意识改变状态的因素:感觉超负荷(如暴怒、狂欢节聚会、摇滚演唱会),单调刺激(如长途驾驶中的''高速公路催眠现象''),异常身体状况(如高烧、换气过度、脱水、睡眠缺失、濒死体验),感觉输入受限以及许多其他可能的状况


•睡眠——美妙的境地


睡眠需要


先天生物节律:生物活动周期,如睡眠和觉醒周期


睡眠剥夺(睡眠缺失):缺乏所需睡眠


睡眠缺失的典型反应是双手颤抖、眼睑下垂、注意力涣散、易怒、目光呆滞、疼痛敏感性升高和全身不适


嗜睡:白天过度的睡眠


嗜睡是青少年中常见的问题,其原因是青春期生理上的快速变化使得睡眠的需求增加,而青少年睡眠的时间和质量都降低了


微睡眠状态:时有时无地出现类似睡眠中的脑电波的状态


睡眠能够调节体温和免疫系统,可以保持能量,有助于身体的发育和修整,使大脑和躯体保持健康


睡眠的修复理论:睡眠期间身体和大脑活动和新陈代谢的降低有利于能量的储存,并延长寿命


睡眠剥夺精神病:由于睡眠缺乏导致的精神和情绪功能的严重破坏,主要表现为丧失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能力,典型反应包括精神错乱、定向障碍、妄想和幻觉


•睡眠阶段——夜间的云霄飞车


睡眠与觉醒,一个系统包含大脑回路和化学递质,作用是促进睡眠;另一个系统中的脑细胞网络能针对抑制睡眠的化学递质做出反应


睡眠的四个阶段


脑电图仪(EEG):探测、放大和记录脑电活动的仪器


B波:小而快的脑电波,在清醒和警觉时出现


a波:大而慢的脑电波,在放松和睡眠时出现


睡眠阶段:不同的睡眠深度水平,可根据不同的脑电波模式和行为变化识别


第1阶段


浅层睡眠:睡眠第4阶段,脑电波幅度小,不规则,伴有部分a波


心率会进一步降低,呼吸更不规律,全身肌肉放松,可发生入睡抽动


第2阶段


睡眠纺锤波:人睡眠时出现的脑电波活动的独特波形,由丘脑产生,是睡眠与觉醒的真正分界


体温单进一步下降

还有 91% 的精彩内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支付 ¥5.00 继续阅读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